乾隆大玉山细节
对比分析:
1、历史
这两件玉器山子是典型的的“乾隆玉”,提起“乾隆玉”,爱好古玉收藏的人无不一致赞赏。“乾隆玉”指的是清高宗弘历皇帝在位期间,即公元1736年至1795年,共60年之中所琢制的玉雕器物。由于弘历的年号是乾隆,故将此时的玉器称之为“乾隆玉”。 乾隆玉材料十分讲究,其纯洁无瑕的质地,鲜艳美妙的色泽,着实惹人喜爱。玉器上往往装饰吉祥图案,更为民间所喜闻乐见。
2、流传
大禹治水玉山子这块重万斤的和田青玉先在宫廷造办处按前、后、左、右四个面的画样做初步加工,并用蜡塑出了玉山的式样,然后一起发往扬州,由当地玉工精雕细琢。后来怕蜡样因天热融化变形,又雕刻一座木样发送过去。这样的雕琢又用了将近十年时间,玉山终于雕成,并从水路运回北京紫禁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巨大的玉山最后安置在乾隆皇帝为自己建造的太上皇寝宫——乐寿堂中。经过两百年的沧海桑田现依然屹立在宁寿宫乐寿堂珍宝馆展厅。为后人展示着清代玉雕的精湛技艺。
而乾隆大玉山的流传经历不禁让我们感到惋惜。自完成的那一刻起乾隆大玉山就作为乾隆皇帝的喜爱之物摆放在了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圆明园的皇家珍藏几乎全部被抢,乾隆大玉山也流落到美国,现藏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艺术中心。
3、造型
以造型来讲的话,此两件器物皆为玉山子。清代的玉山子盛行于乾隆时期,多是以山水人物及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大型场景。如“秋山行旅”、“南山积翠”、“会昌九老”等。小型的玉山子也较常见,亦是以山水人物、亭台楼阁为题材,雕刻出一幅幅淡雅宁静的山水风景。有的运用巧作手法,利用玉石本身的颜色差别,分别雕出白云、流水、苍松翠竹、古道夕阳等景物,形成高低错落、深浅对比的特殊效果,韵味极强。山石表面以长条棱边,似披麻皴,山石边沿、人物衣褶以及树木轮廓都雕琢得棱角锋锐,类似今天的盆景。单以造型比较的话,大禹治水玉山子比乾隆大玉山更要气势雄伟一点,体现出无与伦比的皇家气派。
4、材质
大禹治水玉山子和乾隆大玉山在玉质方面都为和田玉。清代一朝,尤其乾隆皇帝对和田玉情有独钟,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满清入关以后,经顺治康熙帝励精图治,扫清叛乱,发展生产。雍正帝肃整吏治,繁荣经济,出现了“康乾盛世”。随着清朝时期经济的发展,逐渐开通了缅甸翡翠进入中原的路线。加上乾隆时期在西域用兵,又打通了和田玉内运的通路,使和田玉大量运进内地,促进了玉器工艺迅速发展,出现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最为昌盛的时代,也是我国玉文化的第三个高峰。由于玉料资源充足,宫廷开始大规模地生产玉石作品。当时的宫廷造办处中,设有专门制作玉器的机构。据说,乾隆时期,每年至少会有4000斤左右的玉石从和田送到京城,最多时还能达到一万多斤,而乾隆一朝的制玉数量,就超过了整个宋元时期。乾隆统治时期是玉器制作最繁荣昌盛的时期,这时的玉雕大部分体大厚重,造型整齐对称,创造了独有的皇家气派,造就了中国玉器工艺的又一个高峰。西方在十八到十九世纪,直接称清代玉器为“乾隆玉”。玉雕工艺技法在乾隆时期达到历史的新高峰,无论是掌中把玩的小件珍品,还是气势磅礴的大件玉作,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5、题材
大禹治水玉山子的题材为“大禹治水”。大禹治水题材取自我国上古传说,当时整个中华大地洪水泛滥,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这件事应有事实根据的,而且具有积极意义。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出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公共事业之中,这是禅让时代所特别需要、也为后世学者所推崇的一种精神。大禹因治水成功,成了民众心目中的英雄。舜在挑选继承人时,自然就选中了禹。经舜举荐,禹成了部落联盟的大首领。 可贵之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没有率民逃避、消极逃亡的内容,而是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精神是感人的,也是很伟大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制作这样一个巨型玉雕,既有乾隆千古圣君自居也有其以大禹的事迹自勉的含义。
乾隆大玉山在题材上显得文人气更加浓一点,一座高峰深谷的玉山。山岩下露出亭台和住宅,小路和下面的山脊上有几组浮雕人物,房前有一个百合花环绕的池塘。在山上一座峭壁的宽阔平滑处,刻有乾隆皇帝御笔临摹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涂以红色。显得格外雅致,文人气十足。
6、做工
大禹治水玉山子和乾隆大玉山在做工上都为当时鼎鼎大名的“扬州工”。清代乾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两淮盐政在扬州建隆寺设玉局,大量承办宫廷玉器,并按岁例向朝廷进贡。
大禹治水玉山子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后由乾隆帝钦定,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内。
乾隆大玉山从它的玉料被开采到制成玉山经历了现在常人所无法想象到的困难。和田玉取材于新疆南部,每当冬天来临的时候,来自朝廷的官兵便带来一群劳工或囚徒。他们被分作两部分为玉料的下山做工,一部分人用水车从很远的地方打来水,一路上将大木桶里的水洒在划好的路线上,而另一部分人则在洒水结冰的地面上用粗绳拉动着用牛皮包裹的巨大玉石。天气变暖之后,或是遇到荒沙大漠时,则要在地面铺上木板,上置圆木,再把玉石放在圆木上,由人推动圆木后才能向前行进。经过陆路水路颠沛辗转,玉料由新疆和田千里迢迢运抵京城,由清宫造办处做样,再运至扬州雕刻。扬州在清三代汇集了一批玉器高手,其中的拔尖人才被选进清宫造办处专为皇帝皇后服务,他们的技艺在当时是相当有名的。
大禹治水玉山子和乾隆大玉山有太多相似的地方,同为玉山子,同为“乾隆玉”,同为“扬州工”,同为和田玉。实在是难分伯仲,但值得一提的是大禹治水玉山子在大小体积上比乾隆大玉山要多出很多,在当时的玉料开采条件下这么大尺寸的和田玉料实属难得。无愧国宝之称!
编辑:李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