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玉器市场年度报告
0条评论 2014-03-19 10:10:22 来源:文物天地 作者:于明

作品供应

2013年新玉作品的供应呈现小幅增长,表现在高端产品的供应比较稳定,中端产品的供应有所减少,低端产品的供应大幅增加。

高端产品基本出自大师之手,玉雕大师的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也很有限。特别是高端玉雕大师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像倪伟滨、苏然这些大师再怎么做,一年下来每人也就百十来件作品,产量不可能大幅增加。所以说高端作品的供应基本稳定。

中端产品实际上是社会消费最大的一块,但其价格与作品的定位却有些尴尬。这部分作品价格虽然比起高端作品低,但作品的艺术水准与高端作品相比差距较大,有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过去几年整个行业都好的时候,这些中端作品也跟着鸡犬升天,价格高涨。但2013年大环境不太好,这些作品需求的少了,供应量自然就少了。

低端作品虽然材料和做工都比较差,但它最大的特点是便宜,这些作品选用的材料品质较差,制作也基本上是靠机器完成,人工成本低,增加产量易如反掌。人们花个几百上千买一玉器玩意儿,讨一乐呵也无所谓好坏,这种市场的需求扩大导致低端作品供应的大增。

玉器销售

2013年的当代玉器销售基本上是市场销售为主,展会展卖为辅,拍卖会补缺。

专业市场销售。专业市场是玉器销售的主要形式,分为低端与高端的销售市场。低端市场以北京潘家园市场和上海城隍庙市场为代表。高端的以北京古玩城和上海中福古玩城为龙头。这两端市场呈两极分化态势,低端市场销售继续火爆,销售量占玉器整体销售的很大比重,高端市场2013年的销售情况整体不好,大部分门店都门可罗雀,销售量急剧下降。

商场零售。近几年珠宝玉石进商场销售已经蔚然成风,这些销售店或柜台,大都占据着商场不错的位置,但东西价格较贵,这种方式的销售目前占的量还不是很大。

专卖店销售。每个城市都有遍布各个角落的玉器专卖店,现在北京走几个街口就能找到小的玉器专卖店,但这种专卖店多是销售最低端的,买着玩玩的东西。当然,也有一些较为高端的专卖店开始进行创意销售,如北京新疆饭店的国玉文博馆,就是非常有创意的文化建设与销售模式。

展会展卖。始于几年前,火爆于2013年的展会销售方式风靡全国。过去几年,展会还只是批发商之间的交易会,这两年突然变味,除少数几场外,多数玉器展会已经变成以零售为主的玉器销售会。以北京为中心,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每个省会和大一点的城市都有宝玉石展卖会,已经成为玉器销售的一种形式。这些展会看起来展品琳琅满目,买家以为这是批发,可以淘到便宜东西,实则不然,展会上的东西一点都不便宜,且售后没保证。这类展卖会办得最好的还是北京秋季的年度国际珠宝展。

拍卖会拍卖。2013年玉器拍卖全年基本无亮点。去年风靡一时的无底价拍卖2013年已经提不起人们的兴趣,无底价拍卖的拍品成交量看似很大,但总成交额较低。为数不多的几场当代玉器拍卖,为了吸引人们关注,底价定得较低,拍卖时多在起拍价左右成交,没有多大的成交量,与前几年相比差距较大,看来当代玉器的拍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纵观2013年玉器销售市场,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作品档次提高。各地市场、门店甚至是展会,都在提高作品的档次。2013年市场调整,以往那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时代已经过去,这就要求商家尽量拿出好东西,或者装修得有特色,才能吸引消费者眼球,因而使得整个市场的作品档次有所提高。

成交总额减少。由于高档玉器作品的价格没有大幅上涨,期待投资回报的买家没有较高回报,因此这些人2013年非常谨慎,高端玉器销售总额减少。低端作品的销量虽然大幅增加,但这类作品价格低,对玉器成交总额贡献不大,导致2013年玉器成交总额减少。

石头品类变化。过去的玉器销售,品类多以白玉翡翠为主。2013年石头的品种有了变化,人们对白玉翡翠的关注热度急剧降温,代之以对彩石的关注度升温。人们喜爱和田玉翡翠是因为其文化内涵丰富,保值能力强。近些年白玉翡翠价格高涨,人们的关注点自然就转向其它相对便宜的彩石宝石上面去了。同时彩石颜色亮丽,光彩照人,也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标准。人们更多关注彩石,意味着多年来白玉翡翠对玉器市场的主导地位开始下降。如果不挖掘白玉翡翠玉器作品其中更深刻的文化含义,使其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及审美需求,白玉翡翠的市场前景令人担忧。翡翠尽管原料价格没降,但成品销售价格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岫岩玉的情况更是如此,看岫岩玉器市场空无一人的展厅,就可知其价格的低落。

古代玉器市场

中国古玉细分起来又可以分为汉代以前的古玉,称之为高古玉和唐以后的玉器,唐以后的玉器虽然跨度不小,但实际上唐宋辽金元的玉器很少,占绝大比重的是明清玉器。古玉收藏市场实际上也分为两部分:收藏汉代以前的高古玉市场和收藏明清玉器的古玉市场。这两个市场收藏的虽说都是古玉,但群体截然不同,甚至是泾渭分明。

古玉的来源

高古玉的来源,以往有这样几种来源:盗墓新出土的高古玉、早年流失海外的高古玉回流、留在国内的高古玉再流通。

盗墓新出土高古已绝迹。随着人们对于古代文物价值认知的不断提高,这种情况已经绝迹。地方政府的文物保护意识也愈来愈高,就连正规考古出土的器物都不愿意让上级部门带走,而愿留在地方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就更不会让盗墓者盗走东西。

海外回流高古玉。一提到海外,人们认为就有大批古玉等着回流,其中也包括大量高古玉的回流。海外古玉近些年回流是事实,但回流的不是高古玉,而是明清玉,西方国家对中国高古玉是没有收藏传统的。

1840年以前,玉器在西方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史料记载欧美国家得到中国玉器是1792至1794年间,英国来华使团马卡蒂尼爵士得到一件乾隆皇帝赠给英王乔治三世的玉如意。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获得了玉器的资料。1851年,在伦敦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展团展出的精美玉器才被世人广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也抢走了大批园中玉器。以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为例,中国古玉收藏最全的是清代玉器,总数逾千件。这些清代玉器主要是美国收藏家毕晓普1902年去世前捐赠的。据说毕晓普早年对日本艺术颇有兴趣,在收藏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玉器。从1870年开始,他在纽约和波士顿收购了一批精美的中国玉器,后来他了解到这些玉器来自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从清宫和圆明园劫掠回欧洲的战利品。因此,毕晓普多次往返于欧美之间进行购买,获得了不少精美玉器藏品。后来,他又远渡重洋到中国,在颐和园附近收集了一些珍贵的宫廷玉器。

当然也有特例,加拿大的怀履光,以传教士的身份,长期在河南替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集中国文物。当年洛阳金村古墓被盗后,他趁机收购了一些金村墓葬出土的高古玉,但这只是当时中国玉器收藏的很少一部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西方收藏的古玉以明清玉器为主,高古玉收藏很少。直到今天,即使是欧洲国家级博物馆对高古玉认识水平有限。笔者2012年在法国巴黎考察半个月之久,就看到了这一点,以收藏中国古玉闻名的法国吉美博物馆,陈列着几十块玉璧,但没有区分出良渚玉壁和石卯玉璧,而是将二者混在一起,权当新石器时代的古玉。总之,海外回流的古玉,绝大多数都是明清古玉,西方没有收藏中国高古玉的传统,因而也就没有大量的高古玉回流。

最后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国内原有的高古玉再流通。由于历史种种原因,国内民间还是有高古玉。这些高古玉的收藏者,有的是缺乏对高古玉的认识及价值,拿出来再流通,也有因经济原因转让。但这部分少之又少,能慧眼识珠认识其价值的寥寥无几。

明清古玉来源有两种:海外回流和国内原有古玉的再流通。

前文谈到,欧美国家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对中国玉器的收藏产生了极大兴趣,大量明清玉器特别是清代玉器大量从中国外流,其中不乏皇室精品,这些玉器已经成为今天古玉市场的重要货源。近些年来中国人海外淘宝玉器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卖价奇高的明清古玉基本来自海外。同时,由于明清玉器在国内允许拍卖,因此循环交易这部分玉器已经成为国内古玉市场最重要的明清古玉来源。

古玉的流通

国内基本上有两种古玉流通渠道,分为市场交易和拍卖。

市场交易。当今国内各大城市都有古玩市场,有古玩的地方基本都有古玉,然而,这些市场大都是赝品充斥,没有多少真正的古玉。目前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一线城市的古玩市场,才有真正的古玉交易。这些交易,一般以高古玉为重点。高古玉讲的是历史文化,卖的是历史价值,价格自然就偏高些。据笔者观察,2013年高古玉的价格比2012年并没有降低多少,但成交量却大幅减少,主要是货源太少。

拍卖。拍卖是古玉交易的又一重要渠道,国外高古玉的拍卖很少,他们收藏的高古玉本来就少,当然就没有东西拍了,偶然有几件高古玉的拍卖,全世界都盯着,价都炒到天上去了。高古玉在国内的拍卖上基本绝迹,因为国家明令禁止汉代以前高古玉拍卖。然而,为什么拍卖会上还会有高古玉出现呢,那时因为,这些所谓的高古玉都是赝品,这样国家就不管了。那么会不会有真的高古玉混在其中,把关的专家看不出来呢,笔者可以负责任地说:不会!因为国内的重要古玉拍卖,都需要专家们把关通过,能从张如兰、徐琳等专家的眼皮底下蒙混过关几乎不可能,他们对高古玉的认识准确到位,人又认真负责,他们甚至会把有出土嫌疑的高古玉都剔出来,这既净化了拍卖市场,保护了国家利益,同时也堵住了高古玉通过拍卖转手的可能。如果说以前还有个别漏网之鱼,这种情况现在乃至今后都不会再发生了。

与高古玉不同,明清古玉还是可以拍卖的。欧美明清玉器回流,已经成为当今国内明清玉器收藏的重要来源。这些明清玉器的拍卖基本上是在境外进行的。2014年1月11日,德国库灵(Kühling)拍卖行上拍的清代玉带钩(长13厘米),9840欧元(约合人民币8.14万元)的成交价有些偏高。只能说明被人们认可的明清玉器,价格仍在大幅上涨。

国内的古玉拍卖则另当别论了。2013年各大拍卖行的古玉拍品预展笔者基本都看了,各家拍卖的古玉数量不等,多者数百件,少的也有数十件。拍卖的古玉以明清为主,器物以民间用具为多,间或夹杂着一些皇家器物,起拍价格适中,成交率挺高。尽管拍卖的玉器被包装得富丽堂皇,但在其华丽的外表下,掩盖不住古玉拍卖已超出拍卖底线的事实。什么是玉器拍卖的底线?玉器材料!中国古玉使用的材料是和田玉,古代玉器使用的和田玉和我们今天的和田玉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我们今天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和田玉不仅包含和田地区出产的和田玉,还包含青海玉、俄玉和韩国玉等,而中国古玉和田料来源,特别是明清古玉,绝大多数是来源于和田地区的和田玉。

笔者之所以如此强调玉器材料的重要性,是因为材料是玉器的基础,是中国玉文化的物质载体。我们今天的玉料来源多样化,但古代玉料来源较为单一,和田地区的和田玉是古代玉文化的载体。我们通过这些物质载体,能够清楚地认识各个时代玉文化的特征,如果我们连作为中国玉器玉文化物质载体的玉料都搞错了,还何谈古代玉器玉文化。试想用今天生产出来的纸画的古画,尽管是古画模样的画,但它是古代绘画吗?同样的道理,用当代近几十年才发现开采的玉料制作的古玉模样的玉器,会是古代玉器吗?2013年拍卖的“古玉”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用近几十年才开采出来的玉料制成的玉器,是不是古玉一目了然了吗?这一点突破了古玉拍卖的底线。

中国古玉的材料来源多种多样,也有美石即玉的说法,但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史前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虽说是材料来源仍然多元化,但和田玉慢慢成为主要玉种。产生于商代,确立于汉代的和田玉文化,令和田玉成为文明社会后中国玉文化的最重要——几乎是唯一的玉材。尽管我们今天对于这些玉材的来源地还有不统一的说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韩料、俄料及青海料都不是中国古玉特别不是明清玉器的材料来源,这几种材料成为和田玉材料来源是近些年的事情。青海料1993年发现,韩料2000年进入中国,俄料也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市场,所以用这几种玉材制成的古代器型的玉器,毫无疑问就是仿古玉。

有人不禁要问,既然都是和田玉,这几种材料有区别吗?当然有区别,而且很大,它是判断一件玉器是否是真古玉的第一标志。中国古玉材料来源学术界的认识虽有分歧,但对明清古玉材料基本都来自新疆南疆一代出产的和田玉这一认识是基本统一的。拍卖标的上写的是明清古玉,起码玉器材料应该是和田地区出产的和田玉,果真这样还说得过去,第一步没错,还有往下走进一步辨其真伪的必要。如果是其它地区的和田玉,如韩料、俄料、青海料等制成的玉器,其基础就不对,根本就没有可能是明清古玉,如果拍卖用这些材料制成且标明年代的古玉,尽管拍卖行以拍卖法为借口可以不负责任,但对买家来说就太不公平了,这就突破了古玉拍卖的底线,明摆着拿新的当老的拍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某些人以地质部门的证书为幌子有关。韩料、俄料、青海料这几种材料到地质部门鉴定,都会给你出和田玉的证书,这没有错,地质部门会将透闪石含量在98%以上的石头都出具和田玉的证书,但这只是矿物成分的标志,并不是矿石使用年代的标志,如果以为用透闪石即和田玉做的玉器就是古玉了,那就大错特错了,用近些年开采的玉料制成的古玉模样的玉器,无论做得多像还是现代仿品,和古玉风马牛不相及。

那么,怎样才能辨别出这些透闪石是那些地方出产的呢?说实话,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手段是无法辨别的,地质部门的检测手段及出的证书只能达到透闪石的层次,没法具体到产地。要了解这些透闪石的具体产地,只有凭经验来断定,这要靠个人的经验积累,人们和这些材料接触时间长了,就会有些体会,慢慢就能分清几种料的区别了。人们走进拍卖场,相信的是拍卖行的眼力及把关能力,为的是财富的增值保值,但前提是东西的保真,在此前提下,贵点便宜点都无所谓,贵点只是输时间,但东西不对,那就一切都输了。笔者衷心希望拍卖行能有一双火眼金睛,为竞拍者把好古玉关,起码把好玉料关,古玉拍卖在玉料的底线以上做事,以达到买家卖家皆大欢喜的境界。

走过八千年的中国玉器,又走过了一年,笔者衷心祝愿在新的一年里玉器事业能有大发展,中国玉文化能在我们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