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世界里的大美之境
二十世纪初期,随着欧洲社会秩序的重新洗牌,一些受时代环境影响的激进艺术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崭新的艺术革命,这次革命中的艺术家彻底摆脱了以往模仿自然的艺术形式。随着蒙克、康定斯基、马列维奇、蒙得里安对具象艺术的抽离,抽象表现主义以其精神的现代性特征彻底征服了时代舞台。
抽象主义对画面的高度概括能力,使得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在绘画特征上具有一种极其明显的主观情感特征。绘画这种艺术形式由描绘转向了探索,艺术家开始在画面里寻求情绪的倾泻口,人类的赋予了画面崭新而完整的生命力。这种艺术特征在二战后仍旧延续,随着时代在历史的河流里不断演变,在不同的国家里,不同的血液里流淌不息。
陈老铁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的当今画坛不得不提到的抽象表现主义大师。
陈老铁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后又师从李可染。以他的求学经历来看,他完全是继承了传统中国绘画血脉的艺术家,在他的艺术生涯里,来自血脉里的这种传统特质在画面里得到了更加具象的体现。而陈老铁成就却又在于他在血脉之外融入了来自西方,来自世界,来自自己的不同骨血。承于传统,却又打破陈规。这亦是抽象表现主义发展到今日,在当代艺术下的定义。
说到陈老铁,不得不提到他的张力主义水墨。在当今中国画坛一派新水墨的热度之下,陈老铁带着他的张力主义走进大众视野,张力是事物内部的力量构成的一种动势,这种动势反应在艺术作品里即是一种动静结合,张弛有力的表达。这种张力既是画面的表现,也是作品灵魂的表达。譬如在《行走的人》、《红色暴力》等等这些作品里,他用水墨这种艺术形式表现了强烈的色彩冲击,通过巨大的对比反应出了一种挣扎的美感。而在《红色书写》和《书写之暴力》这一类作品里,艺术家融入了许多符号化的概念,构图上的留白空间,使得画面具有一种婉约的灵动,笔法的挥洒又让整件作品有一种迎面而来的壮阔之感。他将柔与刚,美与丑,善与恶都体现在了笔墨之间,传统与当代结合,水墨也因此有了全新的定义。
陈老铁的水墨,是传统的当下演变,岁月的骨肉滋养以时代的血液,因此而长存久远。
陈老铁的水墨在当今画坛地位非凡,他的油画作品也同样备受关注。陈老铁油画里的抽象表现主义,更偏向于由康定斯基一脉延续下来的热抽象,饱和的颜色相互纠缠,旋转,重叠的色块之间交织出一个平面里的多维度空间。这个多维度空间使得色彩不借助轮廓而具有了立体感,艺术家用颜色的特质来表现画面的内在灵魂,摆脱了自然造型的轮廓束缚,具有一种奔放洒脱的原始生命力。
陈老铁的油画在吸收了抽象表现主义的精髓同时,画面里也体现出了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特征,这种特征在他的《苦痛》和《吃香肠的人》系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艺术家将外物造型完全简化概括,通过变形,分解和割裂的方式将具象形象从图案的角度抽离为符号的视觉意义。在《苦痛》中,几乎看不到过于凌厉的线条,艺术家运用了大量的圆形充斥画面,这里面又带入了一些波普艺术的意味。使得画面初看之下并不会有过于明显的碰撞之感,反倒有一种前后呼应的契合。颜色偏暗但又带着激烈的冲击。艺术家在画面的中央画了两排十字架,用圆柱体表现了数张类似于人的面孔。整张画面里有一种悬浮的态度,好似囊括着整个充满了符号意味。明显的表达出一种反战情绪,但艺术家表达的这种“苦痛”情绪,在画面里明显却十分低调。这就是陈老铁作品不同于寻常画家的高明之处。他的画面即使是带着晦涩,沉闷的情绪也仍然处理在一种美的大环境之下。观众在画面之前感受到他暗藏在作品之后的每一种丝丝入扣的情绪,也仍然能在画面里读到一种磅礴大气的美感。优秀的艺术家即如此,他将情绪带入画面里,却不用过分张扬的笔调有意的去强调这种情绪;他诉说着来自灵魂深处的沉痛,却用一种美的视觉表达将这种沉痛传入人心之间。
陈老铁始终是宣传着正面情感的艺术家。
陈老铁另一组十分出名的油画作品,是他的《书写的力量》系列。在这一系列里,艺术家延续了他对于色彩非凡的把我能力以及更加减化的抽象表现主义手法。如果说陈老铁的张力水墨在中国传统的结构里融入了西方概念,那么在《书写的力量》这个系列中,艺术家便是将西方绘画形式载入了东方的魂魄。整个系列最大的特征是画面好似在流动。黑色的颜料自画面顶端倾泻而下,好似一幕以浓墨形成的瀑布,洗礼着中国文人千年的魂魄;又似若干蜿蜒的溪流,随着岁月而来,又随着岁月远走直到恒久。
《书写的力量》色彩布局十分巧妙,陈老铁将黑色用为主体之色,蔓延在整个画面之上。以此来暗喻中国传统的书写、绘画工具——墨。画面总体基调偏暗,但在这重重庄严之下,艺术家巧妙的在其中穿插了一丝明亮的颜色。在暗色的衬托之下,这摸亮色尤其明显,耀眼若宝石。眼看着这摸亮色在庄重的黑色之中发着光,灼灼其华,好似有生命力般自画面中央蔓延开来,直至烧入你的眼底,落入你的心间。这就是“书写的力量”。
陈老铁在提到《书写的力量》到这一组油画作品时曾说“语言即精神,语言即观念”。看陈老铁的作品,就像与艺术家对话,你若细心,就能体会到他绘画语言背后每一种精致入微的情怀。这情怀有如暮鼓晨钟,不必非要震耳欲聋,却能一声声敲得听众潸然泪下,一声声敲出一片朗朗乾坤。这就是中国的声音,这就是东方的声音。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