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分析对比
1、历史
《快雪时晴帖》和《丧乱帖》的历史年代都是东晋时期。在书法的历史中,常常把魏晋作为书法演变的一个时期。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楷行草诸体兼备并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楷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随着晋室南迁的世家大族,在严酷的政治现实面前,需要心灵的解脱,于是,他们抛弃繁琐经学,通过服药、饮酒、游心自然、清谈、乃至寄情书法等生活方式,开拓了一片与汉代读书人很不相同的生活空间。书法在世家大族流风相扇、竞能斗胜中,表情达性的功能被强化,含蕴的内涵得到扩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东晋行、草书,不仅使行书作为一种字体完全定型,而且本身在艺术上树立了历史的新高峰,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生活的标志,在书法史上巍然耸立,至今仍熠熠生辉。
东晋时期的作品,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世家大族作品和非世家大族作品。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书法风貌有相当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它是这一时期书风差异的主要表现。
2、传承
《快雪时晴帖》幅前有“廷”印,后有“绍兴”联玺,又“褚”半印。此帖唐初赐丞相魏徵,传于褚遂良。宋初为铜山苏舜元、苏舜钦兄弟所得。南宋初入高宗内府。明代由朱存良藏,后由卖画者售与王穉登,以后转手吴国廷、刘承禧。刘卒后又归吴国廷。元朝时先为张氏所有,后入元内府。其后为涿鹿冯铨所得。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进入内府,乾隆遂将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同贮于养心殿温室内,其室名为“三希堂”。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乾隆视《快雪时晴帖》为“三希”之首,并在帖前写下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神乎其技”,又评价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被誉为“二十八骊珠”。1747年乾隆又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的一百三十四件墨迹,包括三希在内,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后清朝灭亡,此帖流传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丧乱帖》的传承历史也是非常清晰的。则天武后朝万岁通天二年(679),王家子孙王方庆将其家藏的王氏历代真迹进上给朝廷。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编为《万岁通天帖》,尽数呈交给了朝廷,而《丧乱帖》可能就在其中。
随着遣唐使频繁往来,唐代的文物制度也被积极地引入到日本,中国书法中最为优秀的作品被有意识地选择介绍供日本贵族阶层学习和鉴赏。唐天宝元年(742年)冬十月,日本僧人荣睿和普照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请鉴真东渡日本,向日本国传法。经过先后五次失败,终于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4年),经两个月的艰苦航行,66岁高龄的鉴真和尚终于到达日本,带去了我国先进的文化技术,其中就包括在当时备受推崇的王氏书帖。圣德天皇对鉴真东渡传法的行为十分赞赏,亲自授予鉴真“传灯大法师”的最高荣誉僧位,以表彰他为促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圣武天皇驾崩后,在他的祭祀目录——《国家献物账》中记载了当时的敬献物品,其中就有王羲之的书法《丧乱帖》。
此后,《丧乱帖》保管于日本皇室正仓院,它在奈良时期是圣武天皇生前的喜爱之物,到了弘仁年间(公元810-824)流失到民间,其后递传迭而不明。江户时代初期后水尾天皇时期(1611-1680),史料记载当时有王羲之书一卷从外部进献,后水尾天皇把此书卷分割成三部分,将其中二幅收藏在自己的文库,另一幅赠给了第八皇子后西院。后来原存官库及置于身边的两幅失火,唯赠与后西院的一幅传世,即如今传世的《丧乱帖》。后西院驾崩后,为尧恕法亲王所购得,他本来是妙法院的教皇,于是经该院保存至今。明治十三年(1880年),由妙法院奉献给皇室,并一直被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收藏。
3、作家
《快雪时晴帖》和《丧乱帖》都出自一人手笔。即为“东晋书圣”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王羲之的真迹现在是一定看不到了。1000多年前的纸在没有特殊的保管条件下是很难完好地保留下来的。王羲之所有的书法真迹都已经失传了,没有一幅被保存到今天。《快雪时晴帖》和《丧乱帖》都是唐代书法家临摹复制的。用的是双钩填廓法。就是用一张透明的薄纸或是涂了蜡的纸,铺在原作上描出轮廓再将它描在要复制的纸上,然后按原样用墨填写。这样的复制品几乎与原迹一样,保持了原作的神韵。由于是直接从王羲之的真迹上临摹复制的,而且年代距王羲之最近,所以后人就一直把唐人临摹的《快雪时晴帖》和《丧乱帖》当作真迹看待。
4、内容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原文为“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君倩。”大意为“王羲之拜上:快雪过后天气放晴,佳妙。想必你可安好。事情没有结果,心里郁结,不详说。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启。”此帖是王羲之写给“山阴张侯”的一封简短的信。在大雪过后,天气转晴,问候朋友是否安好。起首用一句“羲之顿首”,结语又加上同样的敬语,这在古人的书信中还很少见。
《丧乱帖》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此帖创作之时,他的老家山东琅琊地区正处于一场战乱之中。王羲之被迫离开北方,迁居南方。当他获知祖坟遭毁,痛苦不安,便给朋友写了一封短札,字体随情感而变,由行入草,一气呵成,这就是著名的《丧乱帖》。原文为“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大意为“羲之顿首,时局动乱不堪,先祖的坟墓再次遭到不幸、受到残害,追忆之思之甚、哀号伤心之极,都痛彻心肝,面对悲痛如何是好!虽经立即修复,但无机会飞奔驰往一吊先人,悲哀之情愈来愈深,如何是好!面对信纸泣不成声、悲不成言。王羲之顿首顿首。” 《丧乱帖》中字迹潦草,时有滞顿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到王羲之书写这幅作品时的悲愤与郁闷之情,并感悟到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这一艺术法则。
5、风格
《快雪时晴帖》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芒,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 “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明代李日华撰《六研斋二笔》云:“晋尚清言,虽片言只字亦清,快雪帖首尾廿十四字中,字字非后人所能道,右军之高风雅致,岂专于书邪?”而书法势巧形密,意疏字缓,用墨清和爽朗,浓淡适宜;用笔圆净健劲,顿挫起伏的节奏与弹性感是较平和的;结体以正方形为主,平稳饱满,时敛时放,能含能拓,寓刚健于妍丽之中,寄情思于笔端之上。
《快雪时晴帖》虽短短二十余字,却显其和谐中妙合造化的意境,于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前后两次“顿首”作连笔草书,第二行“果为”也作连笔。此书以圆笔藏锋为主,神态自如,从容不迫,起笔收笔,转换提按,似山蕴玉,虽不外耀锋芒而精神内涵,骨力中藏,识者有“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之评。而其平和简静,从容中道而以韵胜的书风已成为晋人之书的特色。
《丧乱帖》是平时来往的书信,就有信笔而书的特点,由此而决定了该帖的笔法比之其他更加率意、天然,突出了笔法的精深造诣。帖中笔画有方有圆,有粗有细,或温润、含蓄,或厚重、老练,或轻灵、秀气。另外,笔画里面有直有弯,直笔劲健直挺,弯笔画成弧线,柔和、优美。细看任何一笔,均妥帖得宜,无论运笔如何多变,无一败笔,如第四列的“当”字就多有转折,但笔法不乱。当然,这些笔画也是交叠使用的,有时同一个字里就有多种笔法同时存在。
在结体方面,糅合了魏晋笔法线条中的“扭转”、“裹绞”和“提按”、“顿挫”位置不固定的特征,基本上采用往左倾侧之势。无法从笔画中看到每个字的起笔,仿佛处处起笔,意断神连。其中的横画右端上提,竖画下端往右偏移;字的右上角往上突,左下角往下坠。“势如斜而反正”,看似不稳,其实很稳,显得生动活泼而不呆板。有些字虽然潦草,但仍不失其结体的和谐、美感。
在整体的章法方面,由于是书信,所以更为率意,动感更强,字与字的连贯性也比较好。从整体看,是由静向动、由徐趋疾、由整变“乱”的。书写速度前后有所变化,首列似是缓慢的,写得稍规矩,从第三列开始加快速度,到第七、八列便运笔如飞,最后的两个“顿首”均合为一字,已是急匆匆不暇顾忌了,表现出“不知何言”的激动与感慨。这是王羲之书写时逐渐进入动情状态的表证。充分让人们感悟到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这一艺术法则。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圣人。其流传字帖被各家奉为经典。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快雪时晴帖》和《丧乱帖》同为书信,《丧乱帖》因王羲之当时情绪原因,表现出急迫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影响了《丧乱帖》的字体,实在是不可再现的精品。
编辑:李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