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一百年中的一年
0条评论 2014-03-25 12:17:10 来源:99艺术网上海站专稿 作者:黄剑

\

龙美术馆执行馆长 黄剑

三年前,王薇女士找到我和另外一位朋友,协商筹建美术馆的事儿。约在浦东汤臣湖庭别墅的售楼处,王薇指着对面一栋大型建筑说:“这房子我已经买下了,准备改建成美术馆。”记得那位朋友说:“做美术馆很费钱的,每年光是电费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王薇后来在向他人表白建立私人美术馆的决心时,经常半开玩笑地提起这件事,意思是:如果连电费都要美术馆的管理者操心,那就不要做美术馆了。

王薇的决心确实很大,龙美术馆(浦东馆)从改建工程开工到正式开馆,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2012年10月,我们组织了一个学术顾问会议,共同策划美术馆的开馆展览。看到忙乱无比的施工现场,每一个顾问都认为要在两个月以后建成开馆是天方夜谭。因此,当2012年12月18日,以四个不同类型的展览构成的“古往今来——龙美术馆开馆大展”在崭新的龙美术馆如期开幕时,无论是来宾还是参与者,都有一种见证奇迹的感觉。

此时龙美术馆的管理团队已从当初的三个人,发展为近三十人。他们刚刚创造了一个奇迹,以为接下去的工作是按部就班地运营浦东馆,逐步扩大其社会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就能够把一年的奇迹转化为百年的大计。没想到,在2013年初,王薇又下定决心,要在浦西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建立第二座更大规模的私立美术馆,并且也要在一年之内建成开馆。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团队不仅要以美术馆的专业化标准来运营浦东馆,而且还要继续创造新的奇迹——龙美术馆(西岸馆)。

消息发布出去以后,不断有人问:为什么要在一个城市建立两座大型美术馆。除了时势造就、分工不同、藏品丰富等冠冕堂皇的说辞之外,我也忍不住要用“疯狂”来形容这种举动和我们的工作状态。投资人的坚定信心和热情付出,使我们不必在诸如水电费这样的问题上过分操心,但是运营一个美术馆仅凭一腔热情远远不够。好在这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时代,过往的经验、外来的智慧,都是可以借鉴和利用的。浦东馆开馆一年,举办的数次不同类型的展览、不同主题的学术论坛、不同层面的公共教育活动,均得到了广大受众和专业人士的好评,这多少也让我们对将来同时运营两个美术馆有了一点儿底气。

我们把用一年才梳理清晰的馆藏目录交到了以王璜生先生为首的策展团队手中,很快就获得了西岸馆开馆展的主题——“开今•借古”。比起浦东馆开馆展“古往今来”的纵向铺陈,以“古代•当下”、“国画•洋画”、“个案•历史”为板块的古今交织、中西对比、时空错落的展示方法,虽然加大了视觉呈现和文献整理的难度,却无疑更能充分展现龙美术馆收藏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更好地为参观者建构了一个既有学理价值、又有情感体验的“艺术史的形状”。

这一次,我们选择了春天,3月28日,作为龙美术馆(西岸馆)的开馆日。到时候,这座位于黄浦江边掩映在樱花林中的伞拱状建筑物为大家准备的展览,必将是引人瞩目、令人回味的,因为我们相信专业的精神和实在的劳动。经历一年多的磨合与磨砺,我们不再以创造奇迹的态度来工作,而是把每一个展览和活动都作为一种诚恳的公益服务和渐进的学术积累。

从亲历者的立场,我们或许还要感谢当前这种强调“中国速度”和“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风气,在短时间内,浦江两岸两座龙美术馆应运而生、拔地而起,的确是百年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从美术馆作为精神殿堂的百年之计而言,我们只是开拓者与践行者,唯有时间才是真正的见证者。我们会知难而进、尽力而为,不会半途而废,更不会涸泽而渔。如此,我们也只能说没有辜负创办者的决心与激情。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为我们曾经的付出而骄傲,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空想这些。

编辑:韩春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