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殿全 长白山的春天系列之村庄NO.4 布面油画 60X50cm 2013
艺术史上有这样的风景:其风景、田地是资本主义的所有物,当一对夫妇要让艺术家给他们画自画像的时候,其背景就是这样的风景,风景的所有权是这对夫妇的,也就是说风景不是自然主义的风景。当资本主义兴起时,风景就不是原始的状态那样的房屋七八间、鸡鸣狗吠,完全的自然村落的风景,而是将此风景划归在资本主义的范畴,尤其所有权;而在印象派那里,风景都是在物理学的方式下描绘出来的,当塞尚以瞬间去捕捉圣维克多山时,呈现出的画面是圣维克多山瞬间的现实,风景的连续状态是以多幅瞬间状态的艺术作品所构成的,风景在有着摄影技术发明之后,被以物理学的方式去描绘的。
风景有的时候是帝国的象征,有时也是表达艺术家的心性的承载物。我们中国艺术史上的山水画,不但北宋山水画,而且在元代文人画中,其山水都不仅仅是自然的山水,而是精神的象征、载体。黄公望晚年创作的《富春山居图》就是数年如一日,泛游富春山而作,这是文人的一种情趣。无论中外风景都不是原始意义上的风景,虽然“风景”与“山水”在概念上有分殊,但大致情形是这样的。
去“技术”
面对潘殿全的风景作品时,就感觉不是印象派的作风。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不是那种瞬间状态,而好像是写生状态下的作品。说是“写生”好像又不太确切,因为“写生”的“写”就预先说明了艺术家在面对自然、风景下艺术创作的某种作为,在古典美学里“写”是意趣、文人书写的“写”,预先承载着观念。潘殿全的写生肯定不是古典式的写,也不是我们革命现实主义中的写生,一批艺术家、知识分子去农村、下乡,体验生活现实,有着意识形态上的规定,改造自己,还连带改造现实。或许这样去述说,潘殿全的这批风景看似“写生”作品,而恰恰是对于风景的现象学似的还原。潘殿全作品中的这些风景,不是文人那种书写,有时没有了道德的隐喻。如作品中的这些桃花、杏花等等形象完全是自然形态下的形象,尤其是桃花让我想到了我们对于桃花的定义,加以道德上的评判,“人面桃花”等等。当代艺术家中以桃花作为形象,色情化的隐喻,文人的书写,在潘殿全这里不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他所描绘的桃花就只是桃花。
当房子的屋顶、墙面就只是颜色铺陈上去的时候,潘殿全就不是在以写实的态度去创作了,在前面的桃花、杏花形象中也有类似的方式表现出来,树的枝干完全没有了那种事无巨细,再现出树的物理上的状态,没有照片上写实的呈现。这些就只是颜色,以色彩的造型呈现出物的形态。不是写实,意味着作品中去掉了形象的现实、社会的内容。以色彩还原自然的现象中某一面。浓烈的红色屋顶,灰色的墙面,从这些虽然可以读解出某些社会内容,但是在艺术家这里确实以自然主义的态度来描述的自然、风景。阴郁的天空,不透气的云彩,最多只是说明天气变化的前兆,艺术家描述的现象没有社会隐喻,这也说明了潘殿全的风景只是还原现象,原始状态下的风景。或许在其他的艺术家的风景当中,我们看到的是树、房屋物理上的现实构造,而且也有可能在描述风景上,其先验的观念即是将自然与社会二元对立开来,风景是自然的另一面,还有农村与城市、落后与进步、淳朴与计算。
海德格尔在讨论“技术”的文章中曾明显地提到过,资本主义时代的一切都是被“技术”推动着,连自然都在承载着“技术”的状态下被去理解的,乡村中的水碾车在现在肯定被当成风景的一部分,属于自然。在原始的自然里可能就没有水碾车,而水碾车将水从地处运到高处,就有着物理上的观念,需要借助于风力。现代社会中农村、边缘角落的核力发电站就说明了现代社会“技术”的观念在侵占自然,也被当成了风景之一部分。“技术”是科学的代名词,而科学有时是不思考的。海德格尔是现象学的著名人物,他在讲述“技术”这一概念时,似乎就某种隐忧,自然似乎被技术规定着。潘殿全就完全摈弃掉了将有“技术”观念的风景创作下来。所以树的形象、屋顶的形象完全只是色彩,某种现象的再现。在作品完全没有对于形象上的知识上的认知的可能。风景的本真状态再现出来,这是潘殿全的意图所在。
无内容的人
潘殿全的作品中另外一个显著的特色是完全没有形象的人物,我们在作品中完全看不到人物形象的具体内容,他(她)是什么样的人物呢,阶级属性、职业等等完全不可知,没有社会内容、道德限制、法律束缚下的人就只是自然主义状态下的人物,这是卢梭笔下的乌托邦、原始社会。在我看来,潘殿全的作品中虽然没有呈现乌托邦的观念,但是他将人物划归到了自然主义的状态下,这与他现象式地描述其他风景形象是一样的。这是还原本来意义上的风景所必须的。无内容的人就此成为了风景、自然之一部分。
风景如果说只是农村的风景的话,那潘殿全在还原风景的做法上是做得比较彻底了。在这样的乡村、乡村街道,电力的输送是不可或缺的。而就是在这电力的输送下,恰恰是技术的观念宰制了最后的风景(很狭义的概念)。恰恰是在潘殿全的作品中在我们看来是电线连接着乡村这一事实,电线虽然是风景的一部分,但被他只是以淡淡的白线描绘出来,只是色彩的线条,而不是电线。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