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有一天皇帝在午睡。一阵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瞬间又风停雨歇,云开雾散,露出一片晴空。皇帝醒后发现不过南柯一梦。但是那梦中云开雾散的一抹天青色令他念念不忘。于是传旨“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命御用窑厂烧造这种天青色的瓷器。这位皇帝就是宋徽宗,这种天青色的瓷器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汝窑。其实汝窑并不是宋徽宗创烧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这句话也并非是出自宋徽宗之口。但是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汝窑对于当时皇帝的吸引力。一个生活在锦衣玉食,花团锦簇中的皇帝,竟然对汝窑那份平淡,单纯如此迷恋。这种吸引力是我们现代人不能够去想象的。
北宋汝窑青瓷橢圆小洗
一、历史
汝瓷历史究竟是何时开始?现在一提到汝窑的创烧历史就是20年,一年不多,一年不少,其实不然。建国以来,国家组织了对汝窑的六次考古发掘,特别是1987年至2000年的五次较大规模发掘,为揭开汝窑众多的疑团、研究汝窑的烧造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多次带队参加汝窑考古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考古专家赵青云先生,在其《汝窑概说》一书里写道:“根据宝丰清凉寺汝窑址考古发掘的层位关系及出土的实物,参照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发现的窖藏汝瓷珍品,以及汝州市汝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的工艺特征,大体可把汝瓷的烧造年限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第一期:即北宋早期,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前后历时共62年,这个时期是汝瓷的创烧阶段。第二期:即北宋中期,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至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其间62年,是汝瓷的发展时期。第三期:即北宋晚期,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历时39年,为汝瓷生产的鼎盛时期。第四期:即金代。北宋晚期,宋金对峙,中原地区的汝窑和钧窑大都停烧,造成人亡艺绝。直到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即金熙宗皇统二年二月,宋进誓表于金,称臣割地,三月金使册封康王赵构为宋帝。从此战乱平息,至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前后历时90年。第五期:即元代。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89年间,为汝窑的衰落期。”由此可见,汝窑的创烧始于北宋早期,而不是北宋晚期;汝窑的烧造时间也绝非20年,从创烧到发展、再到鼎盛、直至衰落,前后经历了大约342年。笔者认为比较客观的说法应该是:在北宋晚期,汝窑承担为宫廷烧制御用之器的时间大约20年左右。
二、釉色
汝窑最为神秘的就是其那一抹天青色,南宋人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玛瑙末为釉成为汝窑的一大神秘特色。那到底玛瑙为釉有多神秘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玛瑙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其次含少量的氧化铁和微量的锰、铜、铝、镁等元素及化合物;而陶瓷釉料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由于人们的固有观念,一提起玛瑙,头脑里便会出现晶莹剔透、价值较贵的玛瑙工艺品,而对玛瑙的原石却知之甚少。能够用于工艺品制作的玛瑙,特别是块头大、质地优良的玛瑙,储藏量相对较少,故其价值也就较高。但是,不能用作工艺品制作的玛瑙原石,其储藏量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质地不良以及那些产于河床、砾石层中粒度很小玛瑙原石,除了少量用于建材辅料外,其他别无用处,更不用说那些制作工艺品废弃的边角余料、残渣碎末了。
自古以来汝州当地就盛产玛瑙石。宋代杜绾《云林石谱•汝州石》条云:“汝州玛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红莹澈,少有纹理如刷丝”。又据《宋史•食货志》载:“政和七年(1117年)提辖京西坑冶王景文奏,汝州青岭镇(即今宝丰县大营镇)界盛产玛瑙。”考古专家赵青云先生在《汝窑概说》里写道:“在清凉寺窑址的附近发现了蕴藏量丰富的玛瑙矿,至今遗留有古代人工开矿的巷道,地面上散乱的红、黄、蓝、白、绿五色玛瑙石依稀可见”。
汝窑的窑工们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发现玛瑙可以用作瓷釉的原料,于是就地取材,把那些出自砾石夹层、沙土或水中的块头极小、质地不优玛瑙原石,捶碎磨细、作为烧制汝瓷的釉料,其实并不是一件神秘的事。就地取材、用那些储量丰富、又无别用处的细小玛瑙原石作为制釉的原料,也许其成本更廉、效果更好。
编辑:李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