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穷人之辞也”,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番言辞,道出多少了文人创作的定律:困苦之时出惊世之作。这个困苦除了生活境遇之外,更多的是对社会层面的反思。环环相套,穷而后工的理论来源于此,此次黄致阳个展的主题“工·课”则是从穷而后工中提炼而出。“艺术家的核心本质就是工匠,但与工匠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需要思考,把自己的内心以及一些矛盾的东西挖掘出来,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做出概念的呈现”,黄致阳说。
此次展览是艺术家来京八年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为台湾当代艺术家举办个展。作为本次展览策展人,国博副馆长陈履生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使观者“了解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发展关联,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了解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的关系”。
黄致阳可谓是一位身处时代与文化断裂及缝隙间的艺术家,他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台湾的现代化运动,又在大陆历经同样变革的90年代旅居纽约。2006年黄致阳来到北京定居,北方并没有带给他粗粝与躁动,相反,他一头扎入了传统中溯源,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构。在此次展览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水墨作品《北京生物之春》,对空灵美学与神秘主义进行探讨的《千灵隐》,记录城市空间运转中生物骚动的《Zoon密视》统统囊括。而一组由19件汉白玉雕成的装置作品《座千峰—龙脉》也出现并围放在展厅中央。在这一组作品中,黄致阳启用了龙图腾与汉白玉这样传统意象中更具标志性的恢弘符号,让一切变得意味深长。
策展人王嘉骥说,黄致阳的作品充满“现代化过程中引发的焦虑以及目睹台湾变革之后对道德和人性的怀疑”。在他的错综复杂的传统意象中,水墨画的尺度、技法与表现方式也迥然不同。美术评论家冯博一认为这种“实验水墨”是水墨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种价值判断。黄致阳的趣味虽然偏向于传统的缱绻,但并没有一味沉浸于传统总做逃避。他的作品超越规范,且这一点恰恰证明了他正在与当代发生关系。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