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昇作品《青史香尘》
翟倚卫作品《三国套牌》
再者是部分从业人员盲目地自我膨胀,过度高估了自我价值。许多从业人员没有意识到,玉雕作品价格在这十多年的高歌猛进,不单是他们自己才艺价值的体现,还包含了许多社会红利。社会红利包含三个层面,一是近百年来被低估了的玉雕价值体系,在十多年得以集中爆发,快速增长;二是在社会整体经济增长的同时,人们对玉石品种的认知和喜爱也在不断加深;三是玉雕作品背后创作者的艺术价值开始被认同。而现今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在自我满足、自我膨胀的梦幻乐园里,单纯地高估着自身的艺术价值,对自身艺术创新的追求却怠慢了很多。随着社会红利的逐渐消失,这势必会把自己置于一个不良的状态之中。
最后就是产业布局转移和行业人才传承的问题
在市场走低、高价屏蔽、客户锐减的大背景下,上海本土的一些工厂和商家生意开始下滑,不得不向外地迁移,部分从业人员也随之搬离。扎根上海多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于雪涛新近就有把工作室搬至北京的计划,而其他上海玉雕名家也开始通过外埠巡展的方式,将自己的主要目标客群锁定在二、三线城市,在这些地方建立自己的销售窗口。还有一大部分玉雕工作室开始整体转移到市场环境更好的苏州。总体而言,曾经吸引南北各地玉雕人才的上海而今魅力大减,不得不引人叹息。
随着一部分年轻大师的向外转移,上海玉雕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就更加凸显。翻开海派玉雕大师们的履历,于泾生于1959年,宋鸣放生于1957年,袁新根生于1954年,刘忠荣生于1958年,吴德昇、翟倚卫、易少勇、颜桂明都生于60年代初期,年轻一辈的如汪洋生于1973年,也已到了不惑之年。大师们年纪渐长,却少有年轻继承者能传承薪火。本土年轻人多不愿学习玉雕,外来人员多为非专业培训人才,由于文艺素养、视野高度等自身条件限制,难以进行大跨度的提升,成为大家。加之当下专业的艺术院校极少开设玉雕课程,也就很难再现昔日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业中学捧出一批大师的辉煌历程。一小部分年轻人学习了玉雕,但坚持到底的还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改行。行业内最大的希望是有幸追随大师的那一批年轻人,然而他们普遍缺少绘画、雕塑等基本功,加上工作室一带多的传艺方式,这些年轻从业者能否习得大师艺术精华还是未知数。
山前寻路:从危机中找机遇
针对上海玉雕行业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合理的、有序的、规范的调整是必然趋势。首先是政府机构及行业协会能给予更多的重视与指导,从宏观层面加强对行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如将布局分散的产业现状进行集中化,形成集聚效应,促进竞争态势,进而提高整个上海玉雕行业的竞争力。
其次需要从业者从根本意识上要有所转变,尽量规避盲目自大的意识,增强危机感,理清个人与行业的关系,积极解决自身与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最后就是要解决后续发展的人才问题。这个问题会在以后进行专稿表达,在这不多赘述。对于上海玉雕的人才传承问题,我们相信这不是一蹴而就得以解决的,同时也坚信,在前面两点的作用下,这个问题也会慢慢迎刃而解。但这还有一系列大前提,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需要建立一个完善而有序的人才教育体系——这是上海玉雕发展之根本,亦是整个中国玉雕行业持续发展之根本。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