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幅画都是对视觉体验和经验的转译,它让时间凝固;若一幅画是动态的,则会对时间进行剪辑和改变。空间都被进行了平面化的处理,创作者和观者的主观心理和知识结构对理解一幅画是至关重要的。南京弘鼎艺术空间于2014年4月19日推出“视像之阈——2014年南京当代油画邀请展”,由国内知名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王春辰担任学术主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陈瑞策展,邀请云门张凝、乌日娜、牛蓉、刘权、张伟、刘玮、许琦、何金安、张雷、郑迎春、胡国卿、俞洁、黄庆、蒯连会共十四名画家参展。本展览旨在通过风景的书写来探讨“视”与“象”之间的关系,是基于艺术的观看之道、感应方式与绘画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的研究型展览。
正如本次策展人陈瑞所言:“视”如果单纯的理解为“看”,只是一种身体上的视觉行为,但作为“观看”,则是一种文化的形态。任何具有正常视力的人都可以去“看”他所遇的事物,但是艺术家“观看”的确是他需要的。这种有选择性的“观看”是被塑造出来的,不仅来自于不同个体的经验与方法,同时也来自不同的社会语境,譬如政治、文化与宗教,充斥着权力话语和意识形态。在这种观看的语境下,绘画的表达也不只是对视觉的再现,而已经是对再现的再现。而“象”与绘画的关系不仅紧密,而且自称体系。不仅可以是具体的相貌和形象,也可以是“应物象形”中的摹拟与描绘,更是如天地之象、心中之象一般,来表达内在精神性和文化性,而意象则是中国艺术精神中的最高追求。“视”与“象”是一对具有张力的范畴,“视”是主体、是观看、是审视,而“象”是气度、是内在、是心胸,同时在这种视觉呈现的方式与维度中组成风景绘画语言多样化的表达。
颇为难得的是,本次展览中所甄选的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寻找到了独特的审视和观看视角,可谓“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从历史的图像、记忆的片段、日常的场景、自然的景观等维度中均找到了极具个性的表达方式,呈现了不同的视角与意象。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