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维持当代艺术市场的泡沫?
0条评论 2014-04-22 16:54:28 来源:艺术新闻中文版  作者:撰文/LizKim 翻译/朱菲

谁在维持当代艺术市场的泡沫?

谁在维持当代艺术市场的泡沫?

上世纪80 年代,艺术市场的行情一路上涨。市场对日本收藏家所持印象派作品的需求出现井喷,而当代艺术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也屡屡创下破纪录高价。1990年,Julian Schnabel在1987年创作的 Portrait of David McDermott在纽约苏富比以24.2万美元的价格售出。然而11年之后,同一幅画作在纽约佳士得再次出售时, 价格却低了很多—— 9 . 4万美元。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呢?在20 世纪70年代末,拍卖行将当代艺术单独归为一个门类,这个举措彻底改变了当代艺术的交易模式。据《纽约时报》报道,纽约佳士得在1978年举办了它的首场当代艺术拍卖会,总成交价为56.2万美元。而到1988 年,该拍卖会的总成交价已经升到了2240万美元。

1989年,美国经济开始衰退, 低迷气氛弥漫到了90年代初期。此时,国际艺术市场的泡沫破裂了。据《纽约时报》报道称,到了1995年, 上世纪80年代的明星们在拍卖会上 “几乎再也没有举过出价牌”。上世纪9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艺术市场表现得相当保守。

不过,下一轮增长的种子已经播下。在东德的莱比锡,包括Neo Rauch在内的一群三十多岁男性为主的画家,组成了“新莱比锡画派”。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这群画家 “突然间变成了地球上最性感的人”, 时任MoMA策展人的Joachim Pissar-ro 对《纽约时报》说。与此同时,亚洲的另一群画家也引起了关注。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等一批受西方艺术影响的中国艺术家被介绍到西方。

本世纪头十年的中期,艺术品的成交价格又屡次破了纪录。涌入这一轮暴涨的资金量更加庞大,汇集了来自新富市场如俄罗斯、印度和中东地区的买家。“玩世现实主义作品”成了当代艺术拍卖圈的常设;然而,随着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的到来,它们的时代也走向终结。过去曾屡屡拍出六位数高价的莱比锡派画家如今逐渐变得默默无闻;而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在市场上也是几经起落。

经过这一轮修整,大部分市场在数年内已恢复了元气,但形势又有了新发展。

2013年11月,纽约拍卖市场出现了反弹迹象,但据路透社记者Fe-lixSalmon表示,这意味着当代艺术市场处在一个投机肥皂泡中,反弹预示的是即将到来的崩盘。艺术市场研究公司ArtTactic总监Anders Petterson说:“市场在2009年就萎缩了,但没有破灭。”Petterson认为,是超高净资产人士(2013年《世界财富报告》界定的拥有资产超过3千万美元的人士)在维持着这个肥皂泡,也正是他们推高了艺术品的价格。“问题在于,” 他说 :“艺术品在这些人的愿望清单上还能停留多久?”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