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隐于市 许莹工作室“澄园”走访
0条评论 2014-04-22 16:27:43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郭毛豆

艺术家许莹在“澄园”工作室

艺术家许莹在“澄园”

许莹的工作室在北锣鼓巷,相较于被各色商铺进驻后游人如织的南锣鼓,这里更多地保留了老北京胡同的烟火气。去拜访的时候正赶上好天气,街坊邻居在胡同口碰见就停下来晒会儿太阳说上几句玩笑,热闹悠闲,浸透着人情味。

工作室前挂着范扬给题的字:许莹美术馆。虽然有固定的作品展示空间,但其实这个小院子绝不会给参观者以常规美术馆的距离感。也许因为画水墨,许莹的喜好很古朴,工作室的角落随处可见她从各处淘来的摆设:象征着“代代有侯”的栓马桩,改造成花池的驴马槽,刺绣屏风和透雕床榻……艺术家许莹在这里更像是好客的女主人,备着亲选的美酒、好茶和藏香,等待有缘人的到来。

传递爱的精神家园

2012年末日说盛行的时候,许莹看到周围朋友的恐慌和他们为物质所累、迷惘空虚的状态,开始思考艺术在审美之外的意义。于是她去到被称为精神家园的拉萨,感受虔诚信仰支撑下藏民们清贫但满足的生活和支教志愿者、义工们对当地人无私的帮助,“大爱震撼了我”。

回到北京后,《拉萨日记》系列作品诞生了。这些作品以转经轮、寺庙红墙和佛像为背景,安详、质朴的藏民置身于中景,他们代表着皈依与精神的圆满富足,而前方依旧是都市中迷茫的女孩们,三度空间由此形成反差。

拉萨之行不仅成为新创作的触发点,还让许莹找到了精神家园。去年7月,许莹在拉萨大昭寺旁开设了一家美术馆,那里展出的是许莹西藏和佛教题材的作品。大多数时候提供给唐卡艺人、藏族民间音乐人和去西藏采风的艺术家作为交流、聚会和展示的场所。往来的客人累了,也可到店里喝茶、看书,甚至窝在沙发里过夜。虽然不会常住拉萨,但是每年许莹都会去几次。

天津、济南、深圳、青州、烟台都有许莹美术馆,它们在不同的地方聚集着朋友,尤其为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艺术家提供免费的展览场地支持。也将许莹曾经体悟到的大爱在这一平台上传递下去。

要做一个大大的青苹果

许莹从附中时期就在央美读书一直到博士毕业,她说自己刚上学那会附中的人特别有责任感,老师们秉承着培养大师的教育理念。会以“不做小小的红苹果要做大大的青苹果”来教育学生们慢慢成熟厚积薄发。画国画的许仁龙、张为之校长都亲自找许莹谈话希望她能够到国画系学习,“中国的国画事业要靠你们这代人振兴”。现在看来也许空泛的话语确实是当时人努力的方向,许莹也一直在水墨的道路上摸索着属于自己的道路。

由早期《Yoyo的日子》、《幸福守望者》黑白的纯水墨慢慢走到彩墨结合系列,再到现在兼有工笔与写意的《人生如戏》、《佛光普照》的重彩系列,许莹已经形成了独立鲜明的绘画语言。“开宗立派”在美术史上留下名字是她奋斗的目标,她把自己的路看得很长,而不急于成为小的红苹果。许莹说这种特性也是学院派的典型特点,像搞课题做研究一样推进自己的创作,她的新题材《对话》系列作品展览正在当中。

许莹给她的工作室起名叫做“澄园”,取澄怀观道之意。这本就是禅的境界——拈花微笑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与外面的熙攘喧闹相比,许莹的一方小天地非常宁静,“这对于我寻找绘画中的精神定力来说很重要”。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