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合影
应柏林中国文化中心邀请,受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委托,喜玛拉雅美术馆策划“未来城市——高山流水”中国山水城市设计展空降柏林,展开跨地域文化交流,探索未来城市建设。美术馆邀请怀揣“高山流水”理想的艺术家及建筑领域内优秀的建筑师,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与艺术创作形式,展示他们对当今社会、环境问题的积极思考及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验和探索。
柏林当地时间2014年4月11日19点,德国·中国上海文化节之《未来城市·高山流水——中国山水城市设计展》于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正式开幕,掀开上海文化节系列活动的序幕。开幕式当天,德国负责联邦欧盟及外交事务的国务秘书、上海友好城市汉堡市政委员沃尔夫冈-施密特、中国驻德国公使李晓驷、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建阳分别致辞。戴志康、党群、陈伯冲、赵莉、EduardKögel、PeterRuge等各自发表对高山流水建筑的理解,探讨对未来城市的新期待。
作为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与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合作举办的“2014德国·中国上海文化节”的重点项目,展览展出建筑师陈伯冲、马岩松山水建筑模型共7组,艺术家影像作品两组,及由上海音像资料馆特别提供的上海30年城市建筑变迁记录影像1组。面对如今国内急速城市化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生存空间等方面的问题,建筑领域杰出代表马岩松、陈伯冲,探索性地将中国传统的山水概念贯穿其建筑作品,将自然的山水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相连接,让人身处城市之境,感受山水之意。陈伯冲认为“山水城市并不是某种固定的模式,也不是山水建筑,更不是某种建筑形式。它是对中国山水文化精神的现代解释。”马岩松的高山流水系列作品已在世界各地展开实践,将中国古老的自然哲学思想在当代城市中演绎。艺术家杨泳梁、高世强则以各自的影像作品《极夜之昼》、《青浜》表达对现状的思考:前者以上海、台北等城市元素模拟构建过度城市化的世界;后者以诗意手法记录一座被城市化遗弃的仅剩老年人的孤寂家园。
嘉宾合影陈建阳、戴志康、Wolfgang、李晓驷、陈平 - 复件
展厅现场
山水城市是关于未来人居的理想。何为人居的理想状态?如何构建一座合理的人居城市而不是钢筋水泥构造的没有情感的居住机器?本次展览将是一次尝试和探索。在面对如此多变的今天,透过“山水”我们依旧坚守,坚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那片桃源之境。配合此次展览,主办方特别邀请中德建筑领域内多位专家共同探讨高山流水建筑理想的学术脉络和实践。这是继今年2月底马拉喀什双年展“吾乡吾土”主题展之后,喜玛拉雅美术馆又一次亮相国际舞台。
展览将持续至2014年5月19日。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