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法文化之春”格外轰轰烈烈,但几乎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位于国博的天价画展,其实,有个正在今日美术馆静悄悄举办的摄影展,同样全是国宝,特别是对于我们而言。
这一“北京——巴黎:百年法国摄影聚焦中国1844-2014”展共有百余幅作品。“构成这次展览的故事既有著名的事件,也有不为人知的时刻。展示内容从达盖尔发明照相术十年之后在中国拍摄的一些照片开始,直到当代中国。当然,中国早已不是从前的样子,但那种对中国的迷恋依然如故。”策展人阿兰·萨雅格介绍说。
据主办方今日美术馆的高鹏馆长介绍,所有照片是第一次面对中国公众展出。但其实TO读者对其中“中段”部分已不陌生,那些布列松、马克·吕布镜头下旧中国到新中国的转变,这次可以看得更过瘾了。
但价值最高的无疑是早期作品,“这些法国人当初作为士兵、外交官或是旅行者到中国,但他们却用自己手中的镜头,记录下中国的变迁。”更有意义的是照片背后他们本身的故事。像一幅照片中和中国高级军官合影的法国人,就是曾常年任法国驻华外交官的方苏雅(Auguste Fran?ois),二十年间,他走遍了晚清的西南地区,拍下包括正在修筑的滇越铁路在内成百上千的作品。而他的汉名正是与他合影的昆明将军、也是他的结拜兄弟苏元春所起。他的工作,体现了对“一个即将终结时代的开始”的关注。
而从技术角度讲,老前辈同样让晚生自惭形秽。那时受器材条件所限,曝光需要很长时间,因此见到的表情大多呆滞、罕有传神之作,但构图与连续摄影的手法放在现在也是领先的。尤其是经过翻拍,并被放大成1x1.4m的规格后,照片依然清晰。
又如以军医身份来华的谢阁兰(Victor Segalen),第一次离开中国时,已从仅仅学过一年汉语的大学生,成为一位汉学家,其代表作《古今碑录》诗集,让他赢得了“法国的中国诗人”之名,他的照片里是满清到民国的风俗变迁史。等民国初年他再次来华,以考古为目的,留下的影像是中国最早的田野作业记录。
在萨雅格看来,此次展览既“充分展现了中国从一个封闭神秘的世界,到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社会,以及外国人面对如此引人瞩目的巨大变迁感受到的迷惘”,也是一部简明法国摄影美学史:从斑驳的黑白小照片,一路看到反映中国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彩色巨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摄影师的关注中心在构图;四五十年代,倾向于人本、纪实;现在,更注重个人内心的表达,往往体现为观念摄影。摄影毕竟只是一种媒介来反映摄影师本人的感受,正如绘画一样。相比而言,法国摄影师更专注于表达自身的感受和体会,而中国摄影师更关注于城市本身的记录。”
几年前萨雅格为广州双年展策展“摄影师眼中的巴黎”单元时曾指出,“中国的摄影没有一个延续性。中国摄影师对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摄影历史和状态并不了解,对摄影的本体也知之不多,是没有根基的,没有历史的。”尽管不中听,但这次的展览继续表明:法国人的确是价值输出的绝对大国;而对于中国学生这一课,还远没有到打下课铃的时候。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