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代笔伪作辨识(二)
0条评论 2014-04-28 09:46:27 来源:美术报 作者:黄鼎

图1 署名郑乃珖作品

图1 署名郑乃珖作品

图2 郑乃珖真迹作品局部

图2 郑乃珖真迹作品局部

图3 署名陆俨少作品

图3 署名陆俨少作品

图4 元代唐棣作品《霜浦归渔轴》

图4 元代唐棣作品《霜浦归渔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与“局部代笔”作伪相比较,“全部代笔”是指某件署名的名家书画作品,除了题款和图章以外,画面上所有笔墨皆是署名者授意之人操持完成,亦有极个别成品也有连题款都被“全包”的。

在现在的鉴定与收藏圈中,听到最多的莫过于是吴昌硕让其挚友王震与弟子赵云壑代笔作伪的事儿,那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而在我个人的学画与鉴定经历中,了解最多的是名家郑乃珖作品的“全部代笔”。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在家乡福州市拜当时任福州画院副院长的吴其珌老先生为师,学习中国画。当年我常陪同吴老到福州画院,常能当场看众画师们在一起作画。印象最深的当数郑乃珖(1911—2005)与章友芝(1917—1983)两位先生,我不但亲眼看到他们两位各自写字作画情景,还数次直接目睹到章友芝为郑乃珖代笔的场面(那些年名家书画基本不卖钱,只赠送给一些人,所以显得“有情可原”)。时至今日,我较多时间从事书画鉴定工作之后意识到,不论我在何处,只要一面对署名郑乃珖的作品,我的感觉总是“敏锐”和异样的。

如2005年秋季北方某拍卖公司上拍了一件署名郑乃珖的梅石麻雀题材作品(图1),我个人认为它系章友芝“全部代笔”的可能性极大。因我以前曾多次分别观看过章友芝和郑乃珖画梅花,他们两人的笔法既有相近点又有差别之处。相近的是两人画梅枝时都爱让毛笔“躺”着拉线,并做近于“拖”的动作,这样画的梅枝会偏直偏长,线条组合还往往会做十字交叉或接近平行排列。差别是,章友芝的梅枝是一“拖”到底,画中总有几笔接近“通天”的直势枝杆,其造型程式感更突出;而郑乃珖的梅枝则常在“拖”的笔势中兼合了些“挑”的动作,或说,笔不是全“躺”倒,线条不会拉那么长,十字交叉少,接近平行排列更多,其造型程式感略少于代笔者(见图2郑乃珖亲笔作品)。依这两图比较,我判断,图1成品中梅花以外的石块与麻雀及“喜竞春”3个字的笔墨也系章友芝手笔,全画只有靠右边边际的行书款字才真正系署名者郑乃珖所作,全画的真迹比例很低。

除了收藏界人士熟知的由名家署名者本人授意作伪的“全部代笔”与“局部代笔”以外,还有一种收藏界人士所不太了解的,非作者有意授意的“意外代笔”(或称为‘被动代笔’)现象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意外代笔”即不是有意为之的作伪,其成因大致有二:一是事实的署名者在明知某成品不是自己的笔迹时,因碍于情面或受利益驱动,“违心”地将某伪迹认可为“真笔”并题字署名,有的还添加若干笔墨;其二是有的书画家因年老体衰,识别能力不济,而误将(多半也存在利益因素)伪迹“看真”之后,在成品上作题署名。按我的鉴定经验说,现实中上述后者的成品更多于前者。据一些收藏文献记载,当年画家吴昌硕在晚年时,就时常在午觉睡醒后错把一些弟子的临习之作认错并署上自己的大名,因此“意外代笔”的成品也混杂在其众作品中!

举例前,我要先说一下,书画界一旦谈及摹仿和再现古代山水画的经典技法,就不能不提到张大千和陆俨少两位大师。其实我个人以为他们两人所画的摹古类作品还是有较明显的不同。张大千是大藏家,他有条件近距离接触古代名画,所以他多数会参照某一母本对临着画出成品,还常将古画“绝对克隆”出来,然后用伪品去蒙骗一些鉴藏专家,从而显示出张大千摹古能力的高超。陆俨少不收藏古画,加上民国时期印刷出版业较落后,历代名画印刷质量很难供学画者深入地临习研究之用。因此陆俨少晚年在自叙文献中回忆说他是靠到博物馆或收藏家家里先看原作,然后博闻强记般地将其“背临”出来。陆俨少的作为是一种“消化”式的学习与再现,也是不同于张大千之处。所以,我在20年间经手和鉴定、收藏过的上百件(帧)陆俨少早期摹古山水画作,从未觉察到哪一作品在现实中存在有母本的情况。我甚至以为,若在某处出现了一件有母本的署名陆俨少的早期山水画,那么其真伪问题就值得好好推敲一下了。这样的画还真的让我“撞”见了。图3是我几年前在一场拍卖会上目击到的一幅成品,此画无原始款识,陆俨少晚年才对其作了补题:“此予旧作,困厄之中类不署款,忽忽30年矣,今日重览,因记。己已四月八一叟陆俨少并书”云云。但是,我发现图3是有母本的,它就是元代唐棣名作--《霜浦归渔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请看图4中人物以外的树、石及溪流内容。当然,从图3笔墨的相对浮躁与树、山石造型的欠精微状态来看,也能看出反映此画本质的问题。总结来说,凡陆俨少这一类型的真迹,立足的是呈现原作者的笔墨精神与技法要素,而不会是机械地“照本宣科”,这实际上也正是学习传统书画最为强调也最难能可贵的追求心会与神似的宗旨。

辨识“全部代笔”和“意外代笔”的成品固然较具难度,但对于具有丰富的鉴定实战经验者,加上深入了解当局名家作品创作以外的师承、课徒、社会活动、各种作品类型与存世量及流向等等,同样会取得鉴定的“主动权”。在此也告诫广大收藏爱好者,做收藏工作,绝不可以单纯的心态做辨识,更不能掉以轻心。

编辑:江兵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