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代服务业“五新”100例(第4辑)》
有没有去试过仅仅竞拍一卷铅皮材料?无底价,而真正的作品是在竞拍结束之后,才会被艺术家根据拍卖金额制作同样价格的作品给藏家。这是在2013年10月首届“拍卖双年展”上出现的王思顺的一款作品,名为“不确定的无限制者”。而这场以“Why Not!”为主题的双年展上,有许多一反常规甚至是颠覆性的作品,更像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展。而这场盛会背后的是上海泓盛和赵涌在线,这两家公司的老板是同一个人——赵涌。
作为恢复高考后80年代初首批同济大学公派德国留学生,赵涌并没有选择成为一名工程师,而是在亲见欧洲艺术市场的发展之后,在德国经营了一个邮票拍卖公司。在德国待了近20年之后,赵涌2000年回国成立了赵涌在线,2006年又成立了泓盛拍卖。2000年至2004年,赵涌在线的成交额几乎为0,从2004年开始随着网络技术、平台、电子商务的发展开始逐年增长,赵涌在线在C2C的基础上引入网上竞拍模式,并砍掉传统拍卖业务,才慢慢开始平稳的增长。再到2006年,赵涌正式成立了泓盛拍卖,线下线上结合,不断探索具有中国式创新的艺术品拍卖模式。
正是因为这种创新,赵涌在线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2009年业绩突破5800万,2010年业绩破亿,2011年业绩已接近4亿元,2012年超过5亿,开始超过泓盛的4亿。赵涌指出:“传统拍卖这一交易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收藏和交易需求。在经济和行业市场调整的形势下,很多传统拍卖公司2012年交易额萎缩50%,而赵涌在线有将近40%的增长,泓盛也基本没有萎缩。这些业绩都是建立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的。”
泓盛拍卖总经理赵涌
做当代艺术专业的引领者
曾有媒体人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将死的状态”。泓盛最早成立的部门是当代艺术/油画雕塑部,也是上海首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部门,一直是泓盛的核心业务,成交额占比一般都在五成以上。从2006年春拍至2013年春拍,泓盛当代艺术及油雕项目已进行了11场拍卖,2012年泓盛当代艺术板块的份额全国第一。
泓盛拍卖当代艺术部业务副总经理、艺术总监孙佩韶生于广东,在香港长大,曾就读于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获得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博物馆学硕士学位。此后,孙曾在台北敦煌艺术中心、北京索卡画廊工作,到2004年正式进入拍卖业, 2006年春加入泓盛负责油画雕塑部门,可谓是内地拍卖行中从事当代艺术拍卖时间最长的负责人。
回忆当初之所以加入泓盛,孙佩韶说:“除了追求商业艺术平衡的状态,我和赵总都有一种责任感,怎么样给这个行业带来除了维持和继续发展以外的创新状态。我也是地道的中国人,比较幸运的是我能够从小出国见识,现在回到自己的国家,我慢慢意识到有种责任,就是维持这个行业时要如何带给它革新。”
泓盛拍卖会现场
孙佩韶加盟泓盛以后,当代艺术部的拍品每年都有新的突破和主题。2006年以中国传统的艺术书画类为主,第一场拍的陈逸飞的《玉堂春暖》,以 1100万人民币卖出,也是陈逸飞个人第一次破千万的作品。2006、2007两年,泓盛每季油画拍卖成交额稳步从6079万增长到8545万元。2008年之后受经济危机重创,秋拍成交额缩水到2228万元,亏损700多万,此后一路回升,2010年春拍分为“当代艺术”与“油画雕塑”两个专场,再到2010年秋拍对中国当代美术运动进行了整理,达到8057万元。2011年的春拍,泓盛两场专拍总成交额稳定上扬,达9,635万余元。
2010年,泓盛把“当代艺术”与“油画雕塑”分为两个专场,吴冠中〈西双版纳村寨〉以1,104万元成交价。秋拍时泓盛在“当代艺术”板块中以“20世纪末上海的激进艺术”、“湖北波普”、“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星星画会”、“东方哲思”、“新具象群”等单元,为孙良〈最后的诱惑〉以322万元创下当时个人最高拍卖纪录,林风眠的彩墨巨作〈秋山图〉,以1,219万元成交价,首次突破画家的千万元关卡。
泓盛2013年春拍季共成交1.8亿,其中书画总成交额较去年秋拍增长了60%,尤其是春拍所设立的特色专当代艺术/油画雕塑部的“纪念哈定诞辰90周年水彩艺术专场”,共有56件拍品,成交49件,成交率高达87.5%,成交额为9,302,350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泓盛的拍卖也是重新梳理中国当代美术运动的过程,推荐在美术运动中具贡献但被现实市场忽略的优秀艺术家和专题,许多重要艺术家把拍卖平台的“第一次”献给了泓盛,诸如李山、尚扬、孙良、石冲、史金淞。《艺术》曾评论泓盛拍卖引起了了其他拍卖行对“非市场型”艺术家的关注和上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代艺术专业引领者”
虚拟作品突破当代艺术品形式创新
“装置艺术”本来是建筑学术语,上个世纪被引入当代艺术中,代表那些“把不同的物体、不同的材料进行一个重新的组合,然后构成一个观念”的艺术品,被认为是当代艺术中最难以理解的艺术形式。上世纪80年代装置艺术才在在中国兴起源,但直到近几年,中国的艺术家才越来越多。但是装置作品的销售相比于其他形式,难度更高,赢利空间更小。而进行一场装置艺术展览,投入成本很高,对场地、制作团队等要求复杂性更高,需要更有前瞻性的机构去操作。国内拍卖行中推出装置艺术的本身就少之又少,价格也是极不稳定,甚至个别作品遭遇流拍。
但从2012年开始,泓盛把装置艺术作为重要的突破性的作品进行推广。当代艺术家徐冰的《地书》项目是泓盛2012春季拍卖会的当代艺术专场中倾力推出,并引起很大轰动和争议的项目。徐冰,北京中央美院的副院长,是国内外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麦克阿瑟奖获得者之一,他的作品被包括美国纽约的现代美术馆、新当代艺术馆、英国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美国洛杉矶的当代艺术馆、第45届及51届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上众多重要机构收藏。
《地书》项目持续了10年,徐冰自2003年起就开始进行的项目,其实作品的核心就是一本用各类标识语言和符号写成的书。这是徐冰从2003年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整理世界各地的许多已经被使用的图形标识,比如公共场合或者商品包装上常见的标识,网上聊天时使用的各种表情符号等等,机场和车站上的各种指示符号,道路上的交通标志等,再经过构思与再造,研究描绘出数理、制图、乐图、舞谱、商标等专门领域的表达符号,创造出一种新的用标识构成的文字系统写成的一本书,整本书里没有一个传统文字出现,来记录了一名现代城市白领小黑一天24小时的生活。
创作这本书的最初的动因是当年徐冰到美国去,语言不通,沟通有障碍,于是他有了用图形标识的想法,“这是一个文字乌托邦,不论你有没有受过教育,不论你说哪种语言,只要有生活经验的人都能阅读。” 而这件打包的拍品在展览现场其实是由2000本印刷《地书》版所搭建起来的“巴别塔”的书堆、自2005年开始创作的7本手稿和细节照片、《地书》内容制作成的木版画、4分钟Vedio的EP版和工作室组成,从开始创作《地书》到最后成稿的全过程展示给观众。为了配合这本书,徐冰还制作了“字库”软件,在展览现场的电脑上,参观者只要把将英文或中文句子输入,就会把文字转译成这种标识语言,像字典一样。2012年6月23日晚上8点一刻,《地书》最终以650万元落槌价易手,创造中国拍卖史上第一件虚拟艺术品的拍卖纪录。
继《地书》之后,2013年泓盛倾力推出艺术家毛同强的大型装置作品《地契》,是由1300余件各个时期的“地契”组成的大型装置作品,耗时三年多完成,涵盖了清末民初之后重要时期的地契,借用“地契”自身的文本价值、历史价值来言说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与土地之间形成的内在密切联系,触及了中国经济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遗物与主题。目前泓盛给出的是480万元的估价。
“这种虚拟作品登上拍卖的模式,在国内是第一次。上海泓盛寻求创新,突破传统拍卖模式,挖掘艺术收藏新领域,协助藏家建立收藏新观念,拓展具有时代性的新收藏体系。但从我们了解的当代艺术发展差不多十年的时间来讲,其实有一些藏家已经能接受理念上稍微有突破的作品,不是光接受平面作品或雕塑作品。”泓盛运营总监耿静表示。
泓盛的突破和创新是通过不断地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状态,靠一场又一场特别的拍卖来实现。“许多人觉得很偶然,《地书》不是偶然,我们在第二阶段就在想第三阶段,五六年前开始规划探讨有没有可能有这样的项目可以上拍,当我们遇到《地书》的时候,觉得它符合我们的规划。并不是什么大型项目可以做,而是非常负责任的做法,要对我的买家负责,对公共负责任。我们的从业人员像美术馆研究员的状态,帮国家和人类把这些留下来,并进行研究和教育。”
行为艺术般的拍卖方式
拍卖行业的普遍行规是,拍卖行是二级市场机构,会对艺术品本人的艺术修养、市场态度以及作品的质量本身进行衡量,要对拍卖品的最后成交率及成交额负责。而且拍卖行的拍卖组织成本较高,从场地租用到图录印刷,再到市场推广都投入巨大。而许多艺术对拍卖市场也很挑剔,有的不愿意赤裸裸把自己的作品以商品的方式进入市场。
传统拍卖的流程是征集→寄图录→宣传拍品→酒店预展→现场拍卖→借款提货。而2013年泓盛举办的“拍卖双年展”,实现了一场又一场拍卖形式的突破甚至是颠覆。这个想法产生于四、五年前,当时有艺术家向孙佩韶提出这个问题:“每天都蠢蠢欲动,现在传统的拍卖不好玩,有没有可能对拍卖进行一次探索,和市场进行直接对话。”当时孙佩韶的第一感觉是:“天哪,你是艺术家!其实很多艺术家对拍卖很忌讳的,有意无意避开,而居然有人想跟市场直接探讨和对话,这是另一种声音。”于是,2012年9月,泓盛正式成立电子商务部。2013年3月,当代艺术部和电子商务部开始正式确立拍卖双年展的项目。
泓盛首届拍卖双年展
“拍卖双年展”中泓盛进行了三大突破。首先突破的是泓盛拍卖只是组织者和赞助商,对拍品上没有任何干预,不参与拍品的选择,不参与拍品的定价和拍卖环节,而是把作品的选择权交给策展人,策展人再把作品交易的设计权交给艺术家。“泓盛尽最大的力量来支持,给了这么大的一个空间,绝对的尊重和权限,不干预他们。就是相信艺术家,让作品有纯正性,这本身就是行为艺术,有很多人参加。呈现的方式另类,拍卖的方式也另类。”孙佩韶介绍。
其次,此次双年展艺术家的参与方式也不同,包括两种艺术家,一种是策展人特别邀请的艺术家,可以挑选出表自己认为并不一定符合现行市场流通方式的作品,可以直接参与设计自己作品的拍卖方式。二是自由报名参展的艺术家,所有的入选作品都同时参加线上展览和线上拍卖。同时还邀请批评家、参展收藏家等行业人士,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对拍卖双年展的主题进行参与和表达。
第三是作品的形式很多,甚至有一些惊世骇俗的作品。此次拍卖会将参品分为三种时态,即完成时态、进行时态、将来时态。完成时态是已完成的作品,而进行时态指的是随展览的进程而发展的作品,如《从北京开往上海的大巴》,是根据出价反应而展开并根据出价停止而完成的作品;华韡华在现场驱动近百万只无菌苍蝇,完成《创世纪》等。将来时态则是拍卖在之后形成,甚至穿越到未来发生的作品,像琴嘎的《遗骨砖计划》拍卖的是他经过遗嘱公证的骨灰做成的砖。艺术家练东亚的拍卖作品《监狱》其实是新注册一个邮箱“个人资料监狱”的密码,?底价为1年1万元,竞拍者获得的将是在所买的年限内艺术家不定期把自己所做的作品过程资料,做成动画剪辑下来的视频片段或图片,使买家及时了解我的创作和工作状态。?这些都是“看不见”的作品。
最后,拍卖双年展结合了网络拍卖和实体展览两部分,10月1日官网上线,10月18日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进行三周的展览,10月22日开放在线竞价功能,11月2日再在展出地点进行部分艺术品的现场拍卖。整个过程一路透明呈现作品价格成形的线路,直到展览最后一天现场拍卖落槌。赵涌表示:“这是要达到一线通的效果,像其他的网络交易平台一样,可以尝试让艺术家的创作和藏家建立直接关系,让艺术品收藏家和艺术家直接进行对话。”
此次的拍卖双年展中,有一种创新是网络竞拍和当代艺术拍卖结合起来,10月19日至11月3日期间赵涌在线艺术频道主要提供在线预展,可在线欣赏本次双年展艺术作品,让艺术欣赏不因地域而有所限制。10月25日-11月2日,赵涌在线艺术频道开放网上出价功能,用户可实时出价,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一路透明呈现作品价格成形的线路,直到展览最后一天现场拍卖落槌。这种网络预展、实时竞价的拍卖模式,为当代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现平台,成为双年展模式创新的领域。一直以来,赵涌就在不断探索具有中国式创新的艺术品拍卖模式,如今他整整用了13年,终于通过赵涌在线和泓盛拍卖的结合做到了。
其实泓盛早在2008年,泓盛拍卖就做过实时出价、现场拍卖的尝试,但是由于技术因素而终止,直到2013年春拍时,泓盛才再一次和赵涌在线联手,开始一起推出的“艺术频道”,所有拍品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同步预展与竞投,所有专场首次实现网络实时竞投。本次春拍一共15个专场,逾6600件拍品,推出如此大规模的线上线下实时竞投在国内属首次。流程是买家先在赵涌在线注册,按泓盛拍卖标准缴纳保证金,获取竞拍资格,其中文献邮品钱币专场保证金为5万元,艺术品专场保证金为20万元,实时竞投时遵守泓盛拍卖的《拍卖规则》。而赵涌在线仅提供线上预展与出价服务,后续的付款、佣金优惠、取货、发货等流程均通过泓盛完成。
据泓盛拍卖的数据统计显示,泓盛春拍全场总成交额约4947万元,共有近50名客户通过“赵涌在线”艺术频道参与线上实时竞投,六成为赵涌在线老客户。单个用户的最高出价次数为142次,最高得标拍品为21件。单件拍品出现在7月3日的邮品专场,线上最高出价为16万元,最高得标价也是16万元,在15个专场中均有网络用户出价参与。
赵涌认为:“艺术品拍卖行业作为高端的文化艺术层次的服务行业,现有的模式大都是抄袭西方并在西方的拍卖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没有形成中国独特的体系。而今技术革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新的突破层出不穷,要有中国式的创新,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依靠新科技进行新的突破。泓盛和赵涌在线则在虚拟平台上针对年轻一代进行了很多普及与推广,让新的一代进入拍卖领域。作为纯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是国外没有人探索过的。艺术品收藏品如何在网络上加以体现,吸引了一大批的年轻人,通过网络包括泓盛网上竞拍平台,带来行业革命性的产品,成为公司的新的增长点。”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