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马多:勾画贝克特的剧场
0条评论 2014-05-05 10:34:28 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韩见

米歇尔·马多:勾画贝克特的剧场

“现在大部分书籍的装帧设计注重的是排版和字体,我希望封面能与书本身有更密切的关系,”艺术家、出版人陈侗说,“然后这些画又可以做一个艺术展。”因此,有了今天的这个展览,米歇尔·马多:荒诞者肖像。

两年前受邀为《贝克特作品选集》绘制封面插图时,艺术家米歇尔·马多(Michel Madore)才回忆起自己年轻时阅读过的这位作家,回想起他的世界。

这套选集是“午夜文丛”的一种,策划者之一、同为艺术家的陈侗与马多是老朋友,他们的友谊部分建立在对书籍的共同爱好上,但两人从未讨论过贝克特。选择他的原因仅仅是:“米歇尔·马多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跟书籍或文学关系深厚的艺术家,他作为加拿大人住在巴黎,贝克特作为爱尔兰人也住在巴黎,这构成一种有趣的对称关系。”

马多并没有立刻答应下来,“我从不轻易说Yes,陈侗对我很信任,我得首先问问自己是不是能做”。他重读了贝克特——片段性地阅读,《等待戈多》、《莫洛伊》、《无法称呼的人》和《自由》,再次认识其中的人物,揣摩他们的心理,并“重新发现了一些东西”。在马多看来,当艺术家对文学进行再创作,不是简单地画插图或描绘人物,而是试图深入作品内部。“艺术有另外的生命,但不能背叛作品。”

陈侗则设想了这样一次穿越:马多与贝克特在午夜出版社见面,然后他们开始了合作;贝克特请马多看了多次《等待戈多》的演出,但马多还是坚持第一次的画面,贝克特最后完全同意艺术家拥有创造的自由。他对马多的信任如同60多年前午夜出版社老板杰罗姆·兰东对贝克特的信任,兰东读完《莫洛伊》之后,坚信自己发现了伟大的作家。

马多确实在剧场看过《等待戈多》,但只看过一次。而且他并非如此固执己见,他共为选集的11本书画了四五十幅作品:“我的工作方式是这样,有一个选题之后,通常会做大量的工作,用不同的材料创作。最后的选择权在陈侗,他是出版人。”

“现在大部分书籍的装帧设计注重的是排版和字体,我希望封面能与书本身有更密切的关系,”陈侗说,“然后这些画又可以做一个艺术展。”此前,“午夜文丛”的《罗伯·格里耶作品选集》封面用的是作者的手稿。

在纸上涂上胶水,把它们随机撕成不同形状,然后贴在亚麻布上,再用炭笔和粉笔作画。马多的创作大体上遵循这个模式,线条是他最基本的工具,同时也是最有力的武器。2012年他在广州画了这些画,用的是中国纸。他说自己对线条的运用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这些朴素而深刻的笔触及其描绘的戏剧化的面孔又与贝克特的文字产生了强烈的契合感。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尽管马多的画远观似乎是抽象的,可是凑近看,每一幅都有具体的形象,而且每一张脸的长相又都很清晰,不存在所谓“看不懂”的问题。倒不是说他把文学画面化了,而是他创造了一个与贝克特的文字世界平行的绘画世界,这些人既可以待在画里,也可以毫无违和感地穿行于字里行间。只不过它们在两个世界里可能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事实上马多此前就常常为书籍作画,他很有经验,而且自己也是个诗人。几年前他为《汉口诗抄》的重新出版画了一系列水墨画,诗集的作者阿兰·格朗布瓦(AlainGrandbois)和马多一样来自加拿大魁北克法语区。1934年阿兰的第一本诗集在汉口出版,可惜大部分印本在运输途中沉没在长江里。不过贝克特是马多“合作”过的作家里唯一写戏剧的人,因此他专门创作了一幅“塞缪尔·贝克特的剧场”,画中,作家笔下的人物都变成了舞台上的牵线木偶,所有的线当然都握在贝克特手中。

现在,所有为选集而作的作品中有24幅构成了上海五原路上元画廊(Meta Gallery)的开幕展“荒诞者肖像”。当马多听说陈侗把对他与贝克特合作的设想写进了展览前言,便问那段话是否加了引号,妻子曹丹告诉他,新小说不需要加引号。“但是有些观众很认真,他们会传播出去的!”这样倒也歪打正着。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