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从血脉家庭到人生剧场——张晓刚
0条评论 2014-05-06 10:09:3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失忆与记忆一号 2001年

失忆与记忆一号 2001年

200x160cm 布面油画

张晓刚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过去的生活图像在当下现实中逐渐地淡远,又在梦境中更加地逼近,以至于常常分不清它们究竟是属于过去,还是一出正在演出的戏剧。人们因为“记忆”而感到自己拥有了许多财富,同时在面对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却因为太多的“记忆”而“负债累累”。过去与现实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暧昧,这种时空的混乱引出人内心深处永远无法摆脱的孤独与惶恐。

失忆与记忆三号—笔记本 2004年

失忆与记忆三号—笔记本 2004年

215x250cm 布面油画

如果说《大家庭》系列是对整体历史痕迹的描述,是对一代中国家庭内在精神的呈现的话,那么《记忆与失忆》系列则是张晓刚对自我,对个人记忆和生命体验的表达。记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断地通过记忆去理解、建构和陈述,记忆犹如不断更新的脑容量,形成个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同样,失忆也是选择性或者自然地丢弃记忆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固定所有的记忆,所有的记忆都是流动的。

失忆与记忆七号 2007年

失忆与记忆七号 2007年

250x300cm 布面油画

张晓刚画画特别喜欢皴擦,用较为干涩的颜料在画布上慢慢用笔擦出背景、形面的质感。因为皴擦的缘故,其色彩往往呈现出含混的渐变而使画面变得朦胧,因而平添了一种记忆性。而突然出现的电线、色块、点灯、纸张等等,又因其线性的明确给人以一种异样感,使我们关于记忆的叙事性想像中断,从而回到画面的视觉直观。张晓刚还是那么钟情于他的灰色,他将这种高级灰这一看似没有任何感情包蕴的失语色彩,但是张晓刚却将这种灰色的潜力发挥出来,成为了包蕴了无数情愫的颜色。正如张晓刚所说:“灰色给人一种与现实无关的感觉,它是一种属于过去的感觉……灰色代表着我的个人情感,与我的个人气质相关。我喜欢灰色给人的感觉。它的不经心能够触发做梦般的感觉。”

其绘画的过程性在感受中被还原成为感觉的时间性,最好的说明就是当你面对作品的时候,那布满整个画面的灰濛的质地感,仿佛是画中人隔着历史的尘埃在悄然而永恒地注视着我们。即使他们就在你的面前,有着巨大的面孔,你也会觉得他们和你始终保持着距离。而这种由近及远的心理距离正是张晓刚绘画成为新历史主义艺术代表的根本原因,并非仅仅是因其创作的历史题材。

——王林

失忆与记忆 2007年

失忆与记忆 2007年

110x130cm 布面油画

画中(上图)的男子不是特定的某个人,又是每一个人,他在灰色的背景中展示着他灰色一般的记忆与梦境,他微微侧脸,闭上双眼,进入到自我的长河之中。电线从画面的上方毫无征兆地进入,电线和电灯像是凭空出现的,让我们感觉十分突兀。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反复在张晓刚的作品中出现,似乎代表了记忆和思维,代表了夜晚的孤独。男子枕着一张纸条,是一篇日记,但是字迹已经在擦拭中模糊了。日记是私密的,是自我保持日常记忆的重要方式,我们记日记是为了能唤醒当时的记忆,是记忆与失忆的场所。男子已经进入到和日记相关的记忆时空,他正在失去和模糊那些记忆。每个人不过是通过抹擦和改写自己的记忆来生活,张晓刚再次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深刻的形而上学哲思,画中的男子也许正是画家的自我投射,张晓刚那特殊的气质,他那关于生死、关于社会变革的记忆正是他继续创作的源泉。这是一个在场的关乎个人记忆的历史,是中国社会对个人的责任和再度专注,同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从宏大叙事再次回归微观个人的宣言。

张晓刚书信集《失忆与记忆》

张晓刚书信集《失忆与记忆》

张晓刚正在建立自己的个人艺术史,他的书信集《失忆与记忆》已经出版,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来艺术史上大师们的书信集,我们正是通过那些点点滴滴的记忆方能更加接近他们最初的创作理念。张晓刚在这幅画中将日记的符号进行抹擦和模糊化,是在暗示日记中的记忆也将会渐渐失忆。图像和文本建立起了关于张晓刚的历史,关于这个时代每一个人的记忆的交叉和穿梭。

【编辑:田茜】

编辑:田茜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