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荷(SoHo)
《纽约时报》曾将北京的798与美国纽约当代艺术家的聚集地苏荷区(SOHO)相提并论;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的“世界城市TOP12”,北京由于798的空间重塑得以入选;法国《问题》周刊刊登了《新北京已经来临》的文章,认为798的出现是中国正在苏醒的标志之一。798艺术区也被称为大山子艺术区,是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2002年,一批艺术家和文化机构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发展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
几乎所有的国际性都市,由于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都会有大量的自由艺术家汇聚在一个特定区域,形成很有影响力的艺术集聚区,比如巴黎的巴比松、纽约的SOHO区、纽约的东村、伦敦的东区、柏林的东柏林区等等。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大片的工业区渐趋空寂,而工业衰落的地方,却成为艺术生长的角落。在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中,多元文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是艺术集聚区能够形成的基础因素;城郊或工业化后衰退的地方,则满足了艺术家“需要大都市的文化氛围,但会自觉疏离大都市的繁华”的身心需求。
纽约SOHO区范围,东西向从西休斯顿街到康乃尔街共20条街,南北只有5条街,西临哈德逊河,北接格林威治村,南面是翠贝卡区,东边是小意大利,东北和东南一小角各为东村和中国城。SOHO区虽小,但在群聚效应下,最多曾挤进300多家艺廊、4家博物馆、200多家餐馆和10多家店面。不过,近年因租金不断上涨,迫使不少艺廊迁往中城区的雀儿喜区和SOHO区南边的翠贝卡区。
尽管如此,SOHO区还是有不错的艺廊坚守岗位,如西百老汇街的NancyHoffman,以展示美国前卫艺术家作品为主;Wooster街的DeitchProjects由车库改装,常展出大型装置艺术。雀儿喜区目前已有超过150家艺廊和个性服饰店、餐厅,是新兴的艺术街。雀儿喜区、翠贝卡区和苏荷区一样,都属于街道狭窄、适合逛街的区域,这比在第五大道、麦迪逊大道逛街要省力省时得多。难怪有人会说,“艺术集聚区,犹如一点浓墨,滴落之处,在长期缺少文化色彩的地域濡染出一片艺术景致,使一个平常的地方有了文化的景深,从而影响着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对文化的理解、对艺术的热爱”。
艺术品还是艺术的牺牲品
如今的798,如果赶上节假日每天都会人潮涌动、人满为患,很多外地游客都以此作为旅行的目的地,而艺术区也因此日益成为一个典型的艺术商业区,有大量的广告公司、设计公司、酒吧等机构,艺术家工作室已然少见。
798所显示出来的这种“挤出效应”并非偶然,世界上的其他艺术集聚区同样经历过这种遭遇,纽约SOHO就是一个典型。作为纽约工业化之后日渐衰退的一个区域,工厂和市民纷纷撤离,留下了大量工业化的空壳废墟。没有了商业价值的地方,艺术家开始大展身手。他们开始在这些工业厂房中栖身,为的是这些工业建筑的空旷和低廉的租金。随着艺术家们一起到来的还有大量的画廊和艺术经纪人,这个区域逐渐成为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典范,成为个性与时尚的代表,于是,高涨的人气带来了大量的商业品牌店。随着这个区域的商业成本越来越高昂,喜欢安静、独立而又囊中羞涩的艺术家们开始被排挤。创造繁荣的人,成了繁荣的牺牲者。当然,你也可以另眼待之,事实上,“艺术在这个区域已经实现了它的价值,证明了可以不实施拆迁改造,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同时,也可以使一个工业化后衰颓的地域重新繁荣,这对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标本意义,为城市的保护提供了示范。”
TIPS
SOHO位于曼哈顿的下城西部,是雅客、时尚青年和游客都不愿放过的重要时尚商业区和旅游景点。沃霍尔、里奇斯坦、劳森柏格、约翰斯等都是那里的第一代居民;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流连于GREENE街的铸铁红房、BELGIANBLOCK街的室外消防楼梯还有各具特色的涂鸦外墙,文学青年踏着鹅卵石路细数着当年文学沙龙的辉煌足迹。
东村(EastVillage)是纽约曼哈顿区的一片街区,位于格林威治村以东,格拉梅西和史岱文森镇以南,下东城以北。东村的边界没有明确界线,但通常是指百老汇和鲍威利以东到东河,介于十四街和休斯顿街之间的地区。
雀儿喜市场(ChelseaMarket)位于纽约曼哈坦区九大道、十五街,占据从九大道至十大道、十五街至十六街整片街区。1889年,国家饼干公司就落脚在此。上世纪末开发商购买了此地建筑后,在底层建成了雀儿喜市场,保留很多原工厂的设施,再加上精心设计和装修,让你有置身100多年前工业生产的感觉。吃饱喝足之后,一定要去城中空中花园走一走。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