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拍卖:潘德海重要作品《掰开的包谷——后山》
0条评论 2014-05-15 10:28:1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1989年 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外

1989年 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外

中国现代艺术展的动机,是无可非议的,该展的许多作品,也确实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的水平,如二楼西厅展出了丁方和王广义的作品,展出了徐冰的《析世鉴》、耿建翌的《第二状态》、陈文骥的《粉红色的纸》,二楼东厅展出了潘德海的《掰开的包谷——后山》、张晓刚的《生生不息》、毛旭辉的《和明星在一起》、叶永青的《奔跑着》等。这些作品有的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理性思考,有的体现了生命意识和生命的力量,有的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艺术家在观念、形式上的探索。

——《中国当代美术30年1978-2008》

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展

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展

从左至右:毛旭辉、唐蕾、张晓刚、丁德福、潘德海

如果说中国当代艺术是以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为开端,并在市场经济和新的社会转型背景下发生的话,那么80年代的新潮美术运动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启蒙期和储备期。现在来看,新潮美术运动在艺术语言、观念方法等许多方面还尚显稚嫩,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与模仿还相当明显,但其对于中国当代文化与社会进步却依然具有伟大的意义——新潮美术运动赋予了艺术家一种新的创造性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中,艺术家们竭尽全力以自己的艺术创作为当代中国之文化现代性寻求崭新的道路与可能性。正如栗宪庭所说, “(85新潮运动)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其社会启蒙价值。同时,对于艺术本体而言,我们更倾向于将其重要性归于艺术家本身——新潮美术运动锻造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精神与历史使命感的艺术家,而正是这些艺术家开启了中国艺术的新纪元。

1985年 新具象首展 潘德海、毛旭辉等人

1985年 新具象首展 潘德海、毛旭辉等人

1986年第二届新具像展览请柬

1986年第二届新具像展览请柬

80年代新潮美术运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群体性”,而在遍布全国的各类艺术团体、聚落之中,“西南艺术群体”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1985年,潘德海同毛旭辉、张晓刚等人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新具象”画展,次年他即与毛旭辉、张晓刚、叶永青等人创立了“西南艺术研究群体”,而广义上的西南艺术家还包括周春芽、何多苓等人。在创作中,该群体艺术家非常关注人类上意义的生命体悟,并将云南、四川土地上那些茂盛的生命景象视为自己艺术存在的实在状态,其作品充满了对于生命内在本质的体察、挖掘与强烈激情,因此又被喻为“生命之流”,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化进程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

LOT 590 潘德海 瓣开的包谷后山

LOT 590 潘德海 瓣开的包谷后山

1989年作 布面油画 120×270 cm

签名:潘德海 1989

RMB 1,500,000-2,500,000

展览:

1989 年 中国现代艺术展 中国美术馆 / 北京

2007 年 11 月 潘德海个展 保利艺术博物馆 / 北京

出版:

《中国现代艺术史 1979-1989》 P63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2 年 5 月版

《潘德海》 P72-73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年版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 P227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年版

说明:

经艺术家本人确认此件作品为 1989 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参展原件作品

作为西南艺术家群体的创始人与中坚力量,潘德海始终是该群体最为活跃的艺术家。1978年潘德海进入大学。和当时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西方哲学、文学和心理学着作,柏格森关于“绵延”的理论给予了潘德海极大的影响。由此,他开始关注生命本身的运动过程,关注生命运动中不可知的那一部分——它正是生命的本质所在,充满自由与偶然性。1985年,潘德海参加了 “新具像画展”和“西南艺术家群体”联展,开始在美术界崭露头角。1987年,潘德海开始在纸上进行“苞米”这一特殊图像的实验和探索。潘德海发现,如果将团块进行再次分割将演变为不可胜数的颗粒,而将这些颗粒组织成一个个没有规则的图像——经常是人的脸和肢体,构图就会呈现出一个神秘的世界:繁复、怪异、难以琢磨。在发现这一独特的构成与观看方式后,潘德海创作了一系列以“苞米”为题材的实验性绘画。这些作品的画面结构通常极为复杂,苞米拥挤在一起,如同宗教图腾一般排列展开,构成了极为繁复的装饰性效果。从图像中,我们依稀可以分辨出植物的形态以及那压抑的生命情绪。潘德海将苞米作为构成世界和生命的基本要素,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方向的苞米不断繁衍排列,仿佛生命可以在其中流动,精神可以在其中蕴育,最终成为了画家寻找生命问题的一种形象假设。正如批评家栗宪庭所说:“(潘德海的苞米系列作品)仿佛把人、自然环境的表皮剥开,裸露出密集的细胞状态的空间,使人感到了一种神秘的生命的想象”。从成熟的苞米系列开始,潘德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符号形态,而一旦在视觉语言上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思想也就找到了载体与归宿。在该系列作品中,创作于1989年的《掰开的包谷——后山》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标志性作品。该作与其他众多西南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一同参加了1989年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现代艺术大展”,无论形式、题材、构图、风格皆是这一时期潘德海最为典型的样式与面貌,不但可看作对艺术家八十年代创作历程的总结与回顾,亦是艺术家个人艺术生涯的阶段性分野。

潘德海 瓣开的包谷后山

LOT 590 局部 潘德海 瓣开的包谷后山

潘德海80年代的作品

潘德海80年代的作品

89现代大展结束之后,中国当代艺术一方面迫于自身局限,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以及特殊政治氛围的冲下击,在主动与被动交织的复杂态度中开始了痛苦的转型。就此,一场饱含“光荣与梦想”的艺术革命画上了句点,中国当代艺术也逐渐走向商业化,走向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走向国际艺坛。此后的潘德海也在不断反思着自己的创作,大约在九十年代后期,艺术家对“苞米”这一符号进行了改造与延伸,从而开始了“胖子”系列创作——这些“胖子”丰满迟钝,充满了欲望。和苞米系列深刻、沉郁的风格完全不同,潘德海在“胖子”这一全新视觉符号中增加了可以任意解释的象征、隐喻和讽刺趣味。画家发现,这个幽默的造型可以与早年他到农村写生的那些情景、与社会的巨大变迁以及革命的历史记忆结合起来。然而无论其艺术与时代潮流如何变化,潘德海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独立性。正如其所言,“就个人绘画艺术而言,我在经历了85新潮之后就不在潮流中了,但我始终认为自己的画好,自己的画没出问题,自己还那么热爱画,就因这些,我坚持了下来”。与此同时,其他西南艺术家也在创作中展现出新的面貌:张晓刚放下了他80年代那充满原始色彩和生命之重的早期风格,开始从时代的影像中寻找灵感,《血缘》系列回溯了旧时代家庭集体照的记忆,伤感、木讷的面孔下是艺术家深深的怀旧与孤独,《失忆与记忆》系列则以平静而诗意的方式展现了艺术家生命经验中的迷茫困惑与苦痛彷徨,静静的叙述着关于时代与个人的记忆;周春芽从德国留学归来后更加重视对传统艺术的吸收与借鉴,其“桃花”系列融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表现主义于一炉,绚烂夺目,独具美感。

1989年 中国现代艺术展 中国美术馆内

1989年 中国现代艺术展 中国美术馆内

今天,当我们以更加客观的历史视角重新审视80年代西南艺术家群体的艺术实践及潘德海的个人创作,将会发现潘德海在其创作的较早阶段便已完成了个人风格的历练与沉积,而“苞米”系列无疑是其艺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也是整个西南艺术的经典之作。在90年代之后,潘德海并没有盲目地追随艺术潮流,而是回归到历史与记忆之中,在深刻反思80年代的人文热情之后,开创了新的图式与风格。可以说,潘德海的个人艺术史印证了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同时其创作、思考也是一代中国人伟大精神、气质的生动再现。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