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诘苍:今天的艺术都是些墙纸
0条评论 2014-05-23 09:55:52 来源:南都网 作者:黄茜

杨诘苍《还是花鸟画1913-2013,4号》,绢本重彩。

杨诘苍《还是花鸟画1913-2013,4号》,绢本重彩。

5月18日,杨诘苍新作展“还是花鸟山水画”在北京墨斋画廊(InkStudio)揭幕。展览展出杨诘苍2013-2014年的创作20余幅新作,包括水墨白描、重彩、水粉和木炭写生多种,以及一部由策展人林似竹拍摄的录像,记录杨诘苍在画室里创作巨幅水墨画的过程。

杨诘苍1956年生于佛山,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之后留校任教。后旅居德国海德堡和法国巴黎。杨诘苍新颖的立意,大胆的构思和娴熟的运笔,为当代水墨画开启一新的层次。

“少年希特勒”和“第十一日谈”

杨诘苍的艺术给人以诡谲、幽深、捉摸不定的观感。一号展厅的两面墙上双双对应地挂着16张花卉图。左边墙上的8张水粉画,是对阿道夫·希特勒青年时代绘画作品的临摹,右边墙上的8张绢本重彩,则是对摹本在中国传统材质和语境里的重写、误读和改制。这个系列被称之为《还是花鸟画1913-2013》。相对而言,希特勒的花卉自然而温暖,杨诘苍经过个人艺术趣味过滤的重彩工笔画,则具有深暗的背景,明亮得刺眼的色调和蜷曲的死亡的暗示。

“这是1904至1914年的希特勒,彼时的希特勒和我们现在认识的希特勒不是一个人。他只是个想学好美术,想考美术学院的浪漫少年。”杨诘苍说。“这个系列的背后涉及到人之初的问题。同样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提出性本恶,是恶就要管教,因此有了法制。孟子则提出性本善。性本善和性本恶两个观念,只有相互借重,世界才会平衡。”

《十一日谈系列:白描芥子园》占据了二号展厅的主墙。这是一幅八联画,远看是气势恢宏、结构复杂、云蒸霞蔚的白描山水,近看则充满了惊世骇俗的人兽情爱细节。据策展人介绍,这幅画的墨汁是由茶叶碾磨做成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画上的黑会愈黑,白会愈白。主题则源自薄伽丘的《十日谈》,在瘟疫肆虐的时期,十个年轻人逃出城市,住在寺庙里,每天晚上讲一个故事。杨诘苍说:“在灾难来临,大家都认为没有前途的时候,我以为是我逃出来的第十一个人。通过这第十一个人讲述我的故事。”这个故事究竟是疯狂的荒诞想象,还是尖刻的世态寓言,留待观者自己去演绎、充实。

“传统里最伟大的是心性,今天的艺术都是些墙纸”

在林似竹拍摄的影像作品里,穿着黑袜,提着一桶墨汁和一支毛笔的杨诘苍在横铺的巨幅宣纸上随意走动,泼墨挥洒。绘画变成纸上舞蹈,一种富含深义的身体动作,一种对墨色与形态的编码过程。

和许多旅居海外的画家一样,杨诘苍的身上天然地携带着东西方两大传统。他描绘的战争、死亡、乱伦、恐惧和毁灭,他那粗粝的线条、阴郁和对照度极大的用色,让人联想起戈雅的版画和15世纪尼德兰画家博斯的奇幻讽喻之作。

林似竹表示:“欧洲艺术家习惯了将批评社会愚事和灾难视为己任,相反,中国的水墨艺术家始终坚守儒释道的信仰,作品与之相应地体现出诗书画结合的特色。作为当代艺术家,杨诘苍拒绝了中国传统身份而选择了社会行动者的角色。”

另一方面,杨诘苍说:“拿着毛笔就能解决我的所有问题”。他的作品依从古典的章法,对水墨材质的坚守,对唐、宋和元代佛教壁画秾丽的用线与工笔、花鸟画法的融合,以及对《芥子园画谱》不乏调侃的继承,显示了他对待传统独特的“保守”姿态。“传统里最伟大的就是心性、德性和灵性。打开任何一张古画,都能有心心相印的感觉。今天的艺术都是些墙纸,都是些价格,陷在形式和名利的怪圈里。”

“我们今天都饿不死,我们追求的不是更大的房子,更好的汽车,而是传统里被我们丢掉的东西。很多能量还在传统里活着,等待人们去发现。”在人们都在拼命向异文化求索的时候,他主张“先搞懂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我是这样看传统的,我往后找,我拿着毛笔做反动派。有时候我看到中国文字都会哭的,那里面充满了力量。”杨诘苍说。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