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成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对成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已初步形成以园区、楼宇为载体,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格局。23日起,本报特别推出“创意改变城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系列报道,深入探访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重点项目,追踪项目最新进展、解读背后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改革路径,敬请关注。
东村规划到2020年文创产业增加值达115亿
“在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我市加强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成为‘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成都东村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东村,是成都市“一极七区多园”文化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中最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也是成都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主要载体,“根据相关规划,到2015年,成都东村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超过40亿元,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15亿元”。
东村优势
交通:东客站5条地铁
生态:青龙湖东风渠
“成都东村”拥有不可多得的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和交通条件,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区位优势和条件优势。
从交通角度上讲,“成都东村”位于成都中心城区的东南部,距双流国际机场15分钟车程,是成都市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重要方向。区域内的成都东客站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现代化轨道交通枢纽,区域内已基本形成“五纵五横”的主干路网骨架,已建成的地铁2号线,在建的地铁4号线、7号线,以及远期规划的R0、R3号线,将连接“成都东村”和城市主城区,交通条件便捷。
从生态角度上讲,“成都东村”地处成都平原与龙泉山脉之间的浅丘区,台地特征明显。拥有面积达1600亩的青龙湖和水量充沛的东风渠,是成都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唯一的大面积生态湿地。
中国图片产业基地
→中国摄影博物馆(2015年开馆)3项重大文化节赛活动永久落户(中国国际摄影节、联合国“关注”系列全球摄影大赛、中国国际影像器材博览会)
→中国图片产业园区新华社图片产业研发中心(打造集图片拍摄制作、展览展示、交易、创意设计、教育培训、版权保护、行业标准制定与发布、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528艺术东村
→中国国家画院西南创作基地
→中国传统文化与儿童艺术互动体验培训基地
→M空间与多功能艺术中心(将举办中小型演唱会、音乐会、体育赛事、时尚盛典、新品发布会、拍卖会及顶级奢侈品展示会等)
→国际青年导演电影周及电影文化展示中心
→本土元素与原创设计艺术空间
→诚品文化创意平台
成都东村———一个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名字。但这个“村”种的却不是庄稼,是文化,是创意。
这是一片有着41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你将会在这里看到,一座座艺术馆拔地而起,一批批艺术家纷至沓来。国家画院西南创作基地、儿童创作作品展示交易博物馆、文房四宝体验空间……在这里,你能感受到艺术的气息,同样能感受到创意的快乐,还有,室内站着听的演唱会,以及每月定期邀请的国际新锐导演的首映礼。
这就是成都东村,西起沙河,东到绕城高速,北起成渝高速五桂桥段及成洛路,南到老成渝路三环路内段及成龙路南侧,它是成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规划甫一推出,就成为各方焦点,引起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关注。
如今,“528艺术东村”已经开工建设。新华社“中国图片产业基地”、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成都·国际文化传媒中心”、北京梅地亚传媒“成都梅地亚新媒体中心”等众多国内外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正在纷纷入驻。
随着这些项目的逐步开工建设,成都东村,一个文化创意之城正在成都的东部崛起。
中国图片产业基地
三大节赛永久落户中国摄影博物馆
在成都东村,“中国图片产业基地”备受各方关注。
去年,新华社和成都市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在东村共同建设占地约200亩的“中国图片产业基地”。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国家级摄影博物馆、图片和摄影器材交易市场、移动互联网图片应用及产品研发基地,共同举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国际摄影节、全球摄影大赛、中国国际影像器材博览会等重大节日和比赛。
成都东村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图片产业基地”由中国摄影博物馆和中国图片产业园区两部分组成,其将打造成为中国图片产业化集群发展基地、中外摄影文化交流中心之一。
记者采访获悉,中国摄影博物馆计划2015年开馆。届时,在这里,人们就能详细地了解国内外摄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摄影发展史,同时,还能看到大量的国内外珍贵影像原作,其中就包括新华社下属“中国照片档案馆”中馆藏的近千万张中国最珍贵的图片档案———作为国家级的照片档案保管和研究机构,“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着包括康熙、慈禧、孙中山等19世纪末至今的600多万张各类珍贵历史资料图片,以及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的所有历史珍贵照片。
“中国摄影博物馆将成为我市的地标性文化建筑,这是中国图片产业基地项目中最重要的文化事业内容,也是成都摄影图片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引擎。”成都东村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华社将依托该博物馆,联合中国摄影家协会在成都举办中国最高规格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国际摄影节”,并引入联合国“关注”系列全球摄影大赛,同时,还要与世界著名影像器材制造商联手打造“中国国际影像器材博览会”,“而且,这三项重大文化节赛活动将永久落户成都,这也会大大提升成都的文化品牌影响力”。
“中国图片产业园区,将重点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图片产业项目。”他介绍,新华社将在园区建设自己的图片产业研发中心,同时面向全球提供图片资源,打造集图片拍摄制作、展览展示、交易、创意设计、教育培训、版权保护、行业标准制定与发布、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今年,东村又引入了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的成都国际传媒中心项目。成都东村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将整合传媒行业多种资源,拟在成都打造以国际数字影音版权交易及转化基地、国家级全媒体内容制作传播平台、国家文化艺术及传媒资源数据库、成都市公共文化发展研究院等四大板块为核心的传媒中心,“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是文化部直属的中央国有文化企业,此次成都国际传媒中心的落户,乃是中国文化传媒集团首次进军西南”。
此外,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下属旅游实业事业部的核心企业———北京梅地亚传媒,将依托其品牌的优势资源,以及先进的新闻传媒、电视制作等综合媒体技术,拟在东村建起一个多功能、全媒体的成都梅地亚新媒体中心。
成都东村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有十余家知名文化机构和企业,也纷纷表达出将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投向成都东村的意愿。
528艺术东村
将联盟数百家机构打造“艺术殿堂”
在进驻成都东村的众多项目中,“528艺术东村”颇引人注目。
该项目的投资方华熙集团因成功打造北京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而被人熟知———去年北京78%的馆内高端演出在华熙旗下的五棵松万事达中心成功举办。
四川华熙龙禧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成都商报记者表示,“528艺术东村”的文博聚集区,将汇聚6大主题功能的文化产业,届时,中国国家画院西南创作基地、中国传统文化与儿童艺术互动体验培训基地、M空间与多功能艺术中心、国际青年导演电影周及电影文化展示中心、本土元素与原创设计艺术空间和诚品文化创意平台将会在成都东村集成运营。
记者了解到,未来,“528艺术东村”的多功能艺术中心将会成为成都中小型演唱会、音乐会、体育赛事、时尚盛典、新品发布会、拍卖会及顶级奢侈品展示会等各类型活动开办的场地,其采用的运营模式将与五棵松体育馆同步,资源也将共享。
目前,“528艺术东村”已正式开工建设。成都商报记者在现场采访获悉,这一项目恰好位于成都东村的核心区域,被几条马路分成多个片区,将重点发展以艺术品原创与交易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这里将汇聚知名艺术家工作室,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术馆、画廊、拍卖公司等艺术品收藏、展示、交易机构,以及相关联的文化创意企业,建设艺术品交易中心,整合打造古民居历史建筑,建设艺术特色商业街区”。
四川华熙龙禧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528艺术东村”将联盟数百家机构共同打造这个文化艺术殿堂,形成“世界语言、中国元素、成都味道”相互交融的文化产业区。
记者采访获悉,目前,该公司已与各类画廊、艺术品拍卖、艺术品展示、艺术院校、行业协会以及各类演出、运营机构和艺术家进行了深入沟通,达成不同程度的合作意向,其中包括5家已签约机构,数十家战略联盟合作伙伴,上百家重点招商单位,以及上百名中外知名艺术家。
东村业态
兼顾生产消费重点发展四大领域
“根据规划,成都东村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以国际化、创意化、数字化为导向,率先引入或孵化前瞻型业态,兼顾生产性行业与消费性行业。”成都东村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东村将重点发展传媒、影音娱乐、创意设计、文博艺术四大领域,实现产业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传媒业成都东村将以传媒内容制作与传播为核心,引进国内外影视内容制作机构,融合线上与线下,跨界整合泛娱乐和创意内容,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立体放送,建设现代传媒基地、“三网融合”试点体验区等,打造传媒产业聚集区。
影音娱乐将以影视制作现场参观、经典电影场景体验、影视衍生品消费为重点,发展影视、演艺、旅游及相关衍生娱乐产业。同时,成都东村还将建设影视主题体验与制作区、数字电影中心、民族风演艺基地,举办户外国际音乐节,打造整合影视及衍生娱乐内容,融合民族与国际的泛娱乐制作与体验群落。
创意设计以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家居设计为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创意设计类企业和机构,完善信息交流、公共技术、展示交易、人才培训等公共配套服务,形成并扩大“成都设计”品牌效应,建成全国一流的创意设计基地。
文博艺术成都东村将依托丰富的民间藏品资源,以民办博物馆和艺术原创为重点,建设多功能复合博物馆中心和画廊艺术街区,打造集展示、教育、交流、服务为一体,凝聚历史底蕴与当代精神的顶级博物馆中心和艺术街区的文博艺术共生体。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