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都去哪儿了:王斐绘画与雕塑展
0条评论 2014-05-26 17:09:55 来源:TimeOut北京消费导刊 作者:黄哲

“时光”都去哪儿了:王斐绘画与雕塑展

牙齿早早掉光了,舌头却一生都在——原来,柔软比坚硬更长久。这个古老东方的寓言,其实是“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如今的热门话题的最早注解。出生于1978年的青年艺术家王斐,今年才是第三个本命年,但记录了他十年创作的最新个展“时光”,算得上是一部画布上的个人版时间简史。

巧的是,“时光”个展的画廊名叫千年时间。这段时间以来,画廊所在的798艺术区3818库最南端一直被工地所围挡,别人不堪其苦,“时光”却不改其乐:正好把景点化的游人喧嚣全部拒之门外,让作品本身在时间树洞一般的安静氛围中,有条不紊地散发着自己的情绪与能量,以及交织而成的时光脉络。

曾经活跃于艺术市场上的王斐,这三年几乎处于消失状态。原来油画出身的他,致力于青铜雕塑创作去了。这次的最大看点就是其雕塑作品《王的意志》:雄狮、少年、雄鹰三种元素组合而成的中国地图形状,将他一贯的创作内容在不同材料上进行了一番演绎。《斩豸图》、《零度迷宫》、《山顶猎猎风》、《殇汉服》等数幅他自出道以来的代表作则环伺周围,据策展人张思永介绍,这是特意从包括吴彦祖在内的藏家手中悉数借回的,只为完整展示这一“时间简史”。

王斐创作的动力和灵感,基于华夏文明衣冠殇逝的耻感,而当代艺术对西方的谄媚——只不过从辫子旗袍转向粗糙的红色符号,让这种耻感更加剧。别看自幼习画,但王斐多年来的真爱其实是文史哲,尤其是东方学。文化符号学家卡西尔那句“与其说人是理性的动物,还不如说人是符号的动物”给了他启发:“我们的民族把文章看得无比重要,其原初的符号形式不就是‘纹章’嘛!”因此,峨冠博带的汉服衣冠成了王斐的标志。也就无怪乎,他的忠实藏家和拥趸多为海外华人。

民族的意志、种族的存亡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到作品中,也从衣冠延伸到雄狮、地图这些元素。在其早期画作中,那种青铜质地的粗糙的锋利与狂野常使人印象深刻,笔直坚硬的线条配合起狰狞的面具式的面部表现,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华夏民族形成早期的暴戾与肃杀、近现代的屈辱和复兴。至于他热衷于表现的另一元素地图,“地图能够代表一个种族的兴衰存亡,一个群体消失了,他在地图上也就随之消失了”,自然是借由表达民族的精神存在的绝妙载体,天下大势也昭然若揭。

但在今年的新作,无论绘画还是雕塑,锋利却已不在。“衣着汉服的形象在湛蓝的波涛中柔美得一塌糊涂,就连画面中滑翔的雄鹰也变得娇媚了。”一直关注王斐的评论家李明新在现场颇有感触。“那是由于自身的成长,已经逐渐褪去了年少时的轻狂”,王斐解释时很是腼腆,而与此同时,“华夏的力量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也更应该有一种含蓄中透出力量的美的呈现”。配合展厅末端放映的影像资料里三句不离“中国梦”的诉求,也许每个观众心里都会回到文初那个“它们去哪里了呀”的古老寓言。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