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祖烜致辞
2014年5月24日下午两点,著名水彩画家殷保康水彩艺术60年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五层19、20、21三个展厅盛大揭幕。展览以“百川为海、绝顶为峰”为主题,展示了他六十年以来的水彩艺术佳作,呈现他多彩斑斓的创作、教学、研究经历,见证新中国水彩画的历史发展进程。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湖南省文化厅、湖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担纲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余丁策划。
殷保康1936年生于安徽合肥,1957年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并留系任教,相继担任留法美术名家吕斯百、常书鸿、刘文清先生的助教,受益良多。1972年调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学会理事,湖南省水彩画艺委会顾问。他从事水彩画学习与研究六十余载,对水彩画深入研究且具有个人特色,其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以表现真、善、美为己任,善于吸收中外绘画之优长,不断探索生活、自然之美,形成了严谨、质朴、苍劲而浑厚的画风。
殷保康接受记者采访
展览:承上启下,见证水彩画发展历程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百川为海·一段口述的历史”、“绝顶为峰·一段创作的历史”、“静水为渊·一段文献的历史”,分别对应的展示内容为与殷保康相关的学习、创作和研究教学三个部分。每个展厅都是作品结合文献、图像的方式来展出,通过整体的展陈设计与构想,展览试图通过将殷保康放到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大背景当中来讨论,将其个人创作、学习、研究与二十世纪后半期水彩画的发展相联系。
策展人余丁介绍,本次展览与以往的展览有所不同,它既不是画家某一个阶段创作的小结,也不是某一种题材如风景、静物等的汇聚,而是他一生创作的回顾。这次展览将展出殷保康半世纪以来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品100余幅,以及从年轻时代到目前为止半个世纪保留的大量手稿、日记、照片和各种珍贵文件。本次展览不只是对殷保康作品的简单展陈,而是希望通过作品与文献档案的交汇,一方面展现殷保康一生的创作成就,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他的创作经历,来折射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历史。为此,本次展览以“百川为海,绝顶为峰”为题,以此观照殷保康先生六十年以来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展现美术史一个发展侧面的流光溢彩。
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国骥致辞
创作:融汇中西,表现东方大美
殷保康的水彩作品以风景居多,无论是北方崇山峻岭的巍峨气势,塞外浩瀚草原的牧歌风情,或是南国小桥流水的闲适情调,东瀛一望无际的渔舟风光,西欧异国风情的古典建筑和街景,目之所及,尽收笔底,四时变幻,无不精妙。人物和主题性创作对殷保康来说更为见长,中外人像、民俗风情、历史遗迹亦是他重要的描绘题材。《哈萨克老牧民》刻画了老牧民不惧严寒酷暑、饱经风霜的坚毅而俊美的形象,《马儿慢走》描绘了民族风情,边陲的变化,《华夏文化瑰宝》、《大唐瑰宝》表现了中华文化之灿烂,历史之悠久。这些作品均能给欣赏者以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之诸多美感享受。
殷保康在创作上除多方吸取国外水彩画方法和经验外,亦学习借鉴传统中国画的方法经验,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指出“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和技巧对他的创作很有影响,他在写实的语言中注意传达神韵和诗意,重视意象性的表现,在线和色彩的运用中注意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作品中,这些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这说明,在殷保康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水彩画落户中国,应该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应该结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果实。事实上,他自身的艺术创造就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致辞
本次展览站在美术史发展线索的历史高度展现水彩画艺术在现当代的历史发展线索,观照殷保康六十年以来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深度,已经引起水彩画界、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展览开幕同期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美术界知名批评家、艺术家共同探讨殷保康的艺术创作风格及中国水彩艺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2014年5月25日下午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还将联合在中国美术馆五层展厅举办公共教育活动“美术馆里的水彩课--殷保康水彩艺术60年”,邀请殷保康教授与公众交流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中国当代水彩画发展的历程。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3日。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