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处的男人坐在窗边看书,抬起头对经过的人微笑。进入拍卖行的看上去大多是本地人,有的抱着刚买的花束,有的卷着当天的报纸。他们大多一头银发,相互寒暄致意着走入房间深处的拍卖区,纷纷落座。
这家拍卖行建成已20多年,起初只是个汽车出售展示厅,后来店主觉得拍卖更有商业前景,便改造成了现在的古董艺术品拍卖行。别于伦敦几大精品拍卖行那动辄上千英镑的派头,这家连牌匾都藏在树荫里的街边小店显得谦逊过头。
在展示区里游窜,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时空交错的地带。墙上错落地挂着风格迥异的画品,地上紧密地放着木制的古董家具,只留下一条窄窄的过道。拍品大多数是家族多年的收藏,或者因为搬家,或者因为长者离世,让他们将家中的古董拿了出来,寻找更加需要并珍视这些物件的收藏者。每件拍品背后都藏着惹人探味的故事,盯着它看仿佛能盯出历史的电影。
我屏着气、踮着脚,在周围老爷爷老奶奶的注目下在拍卖区找了个位子。坐下才发现,参拍者所坐的沙发全部是待拍的古董拍品。就这么随意地让人选坐,觉得有趣。
每介绍完一件拍品,拍卖师就用带着期许的眼光巡视房间里的每个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片鸦雀无声,而有那么几件却同时几个人举手,相互加价得不亦乐乎。
我就这样窝在沙发里,看着前面屏幕上一张一张闪过的拍品,不时不合时宜地偷拍着周围的人,时间一晃就过了两个小时。外面马路上驶过的红色大巴喘着粗气,墙上老钟滴滴答答地吟唱,沙发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锤子敲打木头成为时间流动的唯一节奏。
这一切让抱着预期印象的我彻底改变了对拍卖行的看法,或许是因为它过于偏僻,或许是因为接近大众的亲切气质,虽然没有看到争破头的好戏,没有红眼加价的惊心动魄,但仍然让人觉得满足。
当天的拍卖时间几近结束,我悄声地撤出来,和门口的接待员攀谈。他告诉我,他已经在这里工作很多年,每周五下午和周末两天是展示时间,人们会从伦敦各处来到这里预览下周的拍品,如有中意的便周一下午过来参拍,然后周二到周四心满意足地开着车来取成功拍到的物品。他们在泰晤士河的西南边还有另外一家分店,同样有着几十年的历史。拍卖不仅出售的是商品,也是一种传承的文化感。
伦敦就是这样,经常会给你一个惊喜,让你更加喜爱这个城市,让你想带着国内的朋友来看一看,让你想把这里的奇妙告诉世界。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