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去年台湾提出的艺术银行(台湾推行民间“艺术银行” 依靠租凭增强认知),是台湾视觉艺术产业有史以来由官方资金收藏艺术品的一次重要计划。但是,原先是文化施政的美意,为什么在执行过程中引发诸多的批评和争议,并且似乎没有受到艺术产业的真正肯定,客观检视第一年的艺术银行执行过程与成果,不难理解此计划招致批评或可能失效的未来结局。
艺术银行本质与定位的偏离
在国际上目前最受肯定的艺术银行操作中,加拿大与澳洲应可以是台湾取经的范例。加拿大和澳洲同样不属于西方世界的中心,也同样在艺术消费市场上有其局限,透过艺术银行业务的推展确实活络了加、澳两国本地的艺术产业与市场。而同样缺乏国际艺术市场的台湾,艺术银行也应成为培植艺术产业经济的一项重要推手,但前提是组织健全和运作到位。
不管是加拿大或澳洲的艺术银行,其机构组织具有的完整与独立性,与主事者偏向同时熟稔艺术与市场的顾问型角色,都非当前文化部规画与执行艺术银行时仅从一项文化政策的观点,便宜行事地委由国立台湾美术馆营运此业务的思维模式。美术馆的定位和任务与艺术银行彻底不同,眼前交由国美馆体制营运和操作注定了艺术银行艰曲难行的宿命。而这样的宿命,从透过公开征件的模式,到第一届艺术银行宣称的收藏或出租成果的思维中都能见到;原先应该偏重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品质选择,借以发掘艺术市场的长期投资效益的艺术银行,竟被执行成一种近似文化补助政策状态的公开征件,和只能在官方系统中刻板地出租与陈列。
艺术银行与美术馆定位和功能的不同
艺术银行不是美术馆,两者之间的差异除了都和艺术有关外,其功能几乎天差地别。艺术银行除了典藏作品外,需要重视与讲究典藏品的具体投资效益,并且将典藏品以不同的方式和人群互动,除了出租给政府单位外,更应以优惠减税模式出租给民间企业和个人,以鼓励大众与艺术接触,进一步深化环境美学教育,培植潜在藏家来扩大艺术消费市场。
“青年购藏”和“艺术银行”这两项完全不同的计划,目前都隶属国美馆的业务,从作品选择的模式、标准以及典藏委员的组成来看,两者之间几无差异。换言之,文化部仓促推出艺术银行,不顾不同意见和声音,执意将业务交由不适合承接的国美馆执行,而不愿好好地从长计议将艺术银行的独立组织建构出来,是否沦为一种官方行事的政绩考量,不得不让人怀疑。而国美馆执行下的艺术银行,选件变成官方美术馆一贯的作业模式,看似公平公开的徵选过程,却可能成为另一种文化资源浪费。需知,艺术银行若未能真正典藏值得收藏与投资的作品,其未来不只无能回馈资源到艺术银行的资产,反而还将成为艺术银行的一种长期负债。
宛如补助政策的艺术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窘境
官方目前对待艺术银行执行过程显现出的补助心态,和一种上对下的资源提供,不仅没法让我们看到艺术银行和其它艺文补助或青年典藏的不同思维,可能还要扼杀艺术银行这个组织原有的许多效益,让台湾原先艺文补助资源已经极度平均化的政策更加丧失掉创造力。艺术银行一旦执行成艺文补助政策,不仅无法发挥扩展艺术产业的功能,还会让原先应该投资於更有才华和值得投资的艺术人选上的资源,成为齐头式的平均分配。那已经缺乏明星的台湾当代艺术市场,岂不陷入更加进退不得的窘境。
目前的徵件和议价制度,让艺术银行无法发挥良好的典藏和投资功能。当一位值得被艺术银行典藏与投资的艺术家的作品,因为无法接受艺术银行的不当议价时,作品便无法进入艺术银行的行列,表面看来是这位艺术家的作品落选了,但实际上却是艺术银行受限於八股的徵选和议价机制而失去一件好作品,一旦这样的情形经常发生,艺术银行的出租功能和对于承租者的美学教育都将被大打折扣。而现行的徵选和购藏机制,以及主事者对于典藏数量的迷思,都让艺术银行更难买到优秀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
去年第一届艺术银行选入了346件作品,平均单价仅为台币十万余元,多数是年轻艺术家和相对单价不高的作品,其中有些可能还算不上全职艺术家,这些人能否一辈子地持续创作仍是未知数,其艺术市场的未来空间要如何期待?艺术银行典藏品未来如何进入市场流通,可能只有对于艺术市场天真无邪的文化部和美术馆能够勇敢的想象。
尽速回归艺术银行的核心任务才是正道
艺术品租赁只是艺术银行功能的一环,并非核心目的。租赁属于艺术银行的後端服务,如果前端的典藏投资没有营运好,後端的租赁不仅无法创造足够利润来支持艺术银行运作,即使藏品出租後也无法发挥作品出租的最大效益来完成美学教育任务。而目前艺术银行的购买机制和预算中,比较出色的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往往难以符合购藏条件,尤让艺术银行对艺术家和艺术产业应该扮起的促进发展作用难以实现。
目前文化部高度强调租赁业务的成果时,究竟是一种官方作业的形式还是真正艺术银行的成果?我想可以从桃园机场里悬挂的艺术银行画作来公评。许多呈现在桃园机场廊道的作品,摆设位置极不恰当,不仅作品和空间的关系有所局限,连最基本的作品展示照明都有极大瑕疵,笔者回国时亲眼在机场见到一整排画作因为上方没有灯光照明,直接於画作上方架设小轨道灯的模式,将一颗灯泡的灯光突兀地打在画作中央,这是交由专业厂商布展的结果吗?或是这可以称为具有美学价值的教育吗?这样的出租和展示品质,主管的文化部长和美术馆长实在应该好好出面说明,给出交代。
不能发挥艺术银行效益的政策未来如何向公民交代
艺术银行如果无法扮演起艺术产业的引领角色,带头典藏被市场低估的出色艺术作品,艺术银行其实形同虚设、名存实亡。站在主事者的立场,刚起步艺术银行或许不该被苛责,但是缺乏健全组织架构和专业人才的粗率行事,打从一开始就没有让艺术银行站上对的立足点,一年花掉纳税人民七千万预算的艺术银行,在可预见的未来,台湾要如何对全民交代?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