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 Miller(1907-1977)
知道李·米勒(Lee Miller)的人并不多,但她奇特的一生,却可以写几百部小说、几十部电影。经历过最辉煌的模特生涯,她姣好的面容经常出现在Vogue杂志的封面、与摄影大师曼雷的亦师亦恋人的纠缠过程、纽约开设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嫁给埃及大亨的婚姻生活、在巴黎与那些现代主义大师们过著糜烂的日子,毕加索甚至以她为模特儿画了一幅作品。二次大战时,她亲至火线担任摄影记者,战后过著农妇的生活,但她自创的三明治竟然得了挪威的食品大奖。米勒的每个阶段都以惊叹号结束,绝不相连。她自己曾经评价她一生中的各个阶段:“如同被水浸过的拼图,湿透了的每一块拼图无论是形状还是图案都不能相互配接。”这位女性艺术家的一生故事精采值得收藏阅读。她的影像作品更值得细细品味。
李·米勒(Lee Miller)的童年
知道李·米勒(Lee Miller)的人不多。这并不奇怪,因为就在她放弃了摄影师的生涯后,她把所有的底片资料都藏在了自家阁楼里,甚至对所有问她索取资料的人撒谎说一切都在战争中遗失毁坏了。她唯一的儿子安东尼·潘若斯(Antony Penrose)对母亲的早年职业毫不知情,直到她过世后整理遗物,才拉开了这个在现代摄影史上的一段传奇。
出生于纽约州泊基普斯市的米勒受洗时名为伊丽莎白,她的父亲狄奥多尔是个爱好摄影的工程师,常常说服米勒的母亲—一个来自体面家庭的加拿大护士,脱光了给他当模特儿;他甚至有本事说服米勒的玩伴们也都脱光了让他拍裸体群照。
在米勒八岁生日的两周前,狄奥多尔给她拍了一张名为“十二月的黎明”的照片,小米勒只穿了一双拖鞋,裸身站在自家房子前。
Lee Miller, Theodore Miller (Lee Miller and her father) 1931
值得令人探究的是,就在这张照片被拍的不久之前,当时还叫伊丽莎白的米勒被一个至今身份不明、所谓的“家庭朋友”强暴了,更糟糕的是,她因此染上了淋病。这是一段难以启齿的痛苦经历,小米勒由母亲陪着,在医院里接受消毒冲洗,治疗这在当时仍为不可治愈的疾病。家人也求助于心理医生,告诉小米勒性只是一种机械运动,和爱无关,所以她所受的伤害并不是永久性的。
“十二月的黎明”很可能也是心理治疗的一个过程,用来治疗小女孩心中所遭受的深深的羞耻感。但不管算不算治疗,狄奥多尔对女儿的裸体拍摄一直延续到她二十多岁,而米勒后来的人生故事也暗示我们,美可以是一件“迷彩服”,她可以成功地欺骗那些旁观者,但对拥有美丽的人毫无保护能力。
Lee Miller 裸体的实验, 1928 由她的父亲Theodore Miller所拍摄
我们似乎可以想象伊丽莎白成长的生活环境,她的哥哥约翰喜欢着女装,她的母亲曾经试图自杀,她自己几乎被每一个就读过的学校开除;但她注定就是个异类,从不想要成为一个传统社会认定的好孩子。18岁那年,她说服父母让她远赴巴黎学习舞台设计,实验戏剧就此走进她的生活,也因此影响了她的命运。回美后她继续学习舞台美术,并进修舞蹈和表演,很快就在表演艺术方面崭露头角。
编辑: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