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添加”伪作辨识(四)
0条评论 2014-06-16 11:31:01 来源: 美术报 作者:黄鼎

  名家书画作品局部被添加笔墨内容的诱因,与当前书画市场所流行的纯商业性艺术品价值与价格评估准则有关。说白了,社会上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书画收藏爱好者及投资者占比例最高,炒作动机明显,书画经营家与功利型收藏家们对任何一件名家作品“品质好”的判断标准,一定是表现内容相对丰富、画工相对细、题字多与章法相对满实。比方说,某人物画名家的作品,如果作品画面中人数众多,而且还有充实的背景、同时还题上密密麻麻的款字,那就是“佳作”;同样原理,最“理想”的山水画,似乎要画面远处有绵延不尽的山峰、由远及近是层层叠叠的树林及错落有致的大小石块、山中既有白云缭绕又有水流瀑布拾级而下、最好还要有几处错落的楼宇及若干个点景人物,再配上长篇款书并钤上名号章及其他闲章数方等等。总之,书画市场上的名家书画定价“规律”绝对是多胜于少、有比无强。所以,有些不法商人将名家作品纯粹当作商品看待了,为了成交的便利并获取更丰厚的利润,便常常打起添加内容作伪的主意。

  添加内容作伪

  添加内容作伪,是在某名家的某件真迹中的某一局部添加入小片断的伪迹,形成多数成品真中掩假、多数是真多假少状态。与上篇说的色彩作伪相比,色彩作伪面积相对大,遮掩笔墨相对少,作伪区域相对外露;现在说的添加内容作伪则反之,它作伪面积相对小,遮掩笔墨相对隐蔽,其造假特点有点像经乔装打扮的一个小偷混迹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般人很不容易察觉。

  图1系我数年前在浙江书画市场上看到的一件署名陆俨少作品的局部。乍观该画,我并未发现什么问题,但把目光落到该画上的点景人物时,才不禁心中生疑。因为这个小小“山里人”虽说落笔极少,却足以看出不和谐的破绽——论笔性与造型皆不具专业水准,像是一位业余级画家的随意点画手迹,我认定此件作品系被“添加”作伪的陆俨少署名作品,画上所有内容均真,唯屋宇前的点景人物是赝迹。对比一下图2陆俨少同时期山水画真迹作品中点景人物,看它着笔寥寥,却有曲尽其妙之神功,令图1相形见绌。

  书画的修复性补笔

  书画的修复性补笔缘由无他,一定是某名家书画原作因某种原因遭受程度不等的破损,对其断笔缺损处所不得不做的修复举措,这本是一件十分正常的甚至是有积极意义的保护行为。那我为什么要将其与作伪话题扯到一块呢?我个人的理解是:

  (一)既然书画已经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那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实行按质论价、诚信交易原则。作品有破损并经修补过的那就要公开说明并作相应减价交易,但目前的现实却不是这样。因为艺术品的消费者以非行家占绝大多数,故经营者好像从来就不用明示待售书画的瑕疵问题,隐瞒事实掩盖真相似乎成为惯例,客观上对消费者造成不公平。

  (二)书画鉴藏工作的专业要求是判真伪与断优劣,这“优劣”二字就与具体作品是否有破损和修复以及选择的修复方法对当局书画未来品相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如果对拟购名家作品的品相客观状态心中无数,那么只能说其收藏行为是与文化背道而驰的。

  (三)书画生成与观赏时间久了难免遭损坏,若是修复不得法则是破坏,将修复性补笔以作伪论,旨意于提醒作用。

  图3这件吴昌硕早期作品2005年秋季出现于南方某拍卖行,首拍时其破损相当严重,画面上方及下方题款处多处有虫洞,纸上四周边际还布满了细小斑驳的霉点。可能是品相不理想的原故,当时起拍价仅7000元人民币。没想到此画一经易主,经由某位装裱高手修复并经染色处理后,一改旧颜成图4模样了。相隔半年它再现身于南方另一家拍卖会时,起拍价也大涨到5万元人民币。我想,故然此画的修复与笔墨“添加”手艺不低,但对后来接手的不知情的买家来说仍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对此画的染色处理与修复并不是一码事。

  对名家书画接纸并做笔墨“添加”

  要说对名家书画作接纸并做笔墨“添加”作伪的历史并不短,其他文物也有属同等性质的作伪,利用真实的部分(书画以外多数系残件)拼凑上伪造的部件造假文物的案例也好多。如青铜器常见有一种半真假的成品,行话叫“插帮活”(利用局部残件重新拼接成型),瓷器现在也常见“接底活”(底部圈足是真,其余部分皆假)的成品。书画做此种假常见手法有二种:一种是找原完整件,本身已系成品,通常只是尺寸相对小而已。为了使该作品的尺寸能增加若干,造假者给原作接上相匹配的或大或小的一片纸,然后再根据原作上的笔墨与造型状态顺势发挥作“添加”,企图使其貌似一件完整的作品,这种作伪“添加”的笔墨一般会少于真迹的笔墨,有点滥竽充数的意味;再一种是利用某名家在某种情形下偶然留下的小片断真笔,与青铜器“插帮活”原理一样,利用残件给它重新拼接上相应的材料并“添加”笔墨内容,也是试图让其形成一件貌似完整的作品。造假操作上有的是先写或画成形(造假者觉得没有把握一次成形,待伪迹仿制结果自觉满意后)后再作材质的拼接;与前述内容极为不同的是,书画唯有这种类似“插帮活”的造假,所“添加”的笔墨远远多于真迹的笔墨。

  去年我在南方某拍卖会上看到一件署名程十发的山水画图5,我个人以为它就是属于上述第一种的接纸并“添加”的成品。我的依据是:一、从视感上此画左右两边严重失衡,书画名家正常状态下是不可能作出这般欠妥的构图。当我们遮挡此画左半边时,则右半边更像是一幅完整的画。二、画面中逢的纸有拼接痕迹,若是正常的册页纸,应是有折痕而不会是二纸相拼接。三、画面左右二边的笔墨特点和质量有些区别,右边相对畅达、温润、自如些,左边相对有些迟缓及生硬相。

  辨识上述的各类型“添加”伪作,还是靠眼力与实战经验以及工作时的认真态度。由于这类伪迹多数是掩藏在众多真笔之中,观察时就不能仅仅凭大感觉,而是要明察细辨。对于那些有较大嫌疑同时又不能很快明确原委的作品,建议要上手触摸材质表面是否有拼接形成的痕迹,并借助光照作用分别从正面和反面来观察画面材质与笔墨状态及色调,眼手并用能帮助我们取得正确的判断。

编辑:江兵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