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等级文物如何活起来
0条评论 2014-06-16 09:39:15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学涛 晏国政 袁悦

  村头的老庙是否香火依旧,晨钟暮鼓?城市的古建能否闹中取幽,古色古香?记者日前调查发现,大批市县级别的文物古建破败严重,亟待修缮,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还需多方给力。

  文物认领后得新生

  曾是晋国古都的山西曲沃县有文物古建74处,其中近70处市县级古建既没有经费维修,也没有力量建立机构和委派专人管理,坍塌损毁严重。2010年底,曲沃县人大出台了《曲沃县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规定在文物产权不变的前提下,民间资本可以认领该县范围内一定数量的古建筑,并对其进行保护、管理、维修、使用等。一次签约年限不超过30年,期满后,认领者要无条件归还认领古建的使用权和经营权。

  主抓这项工作的原曲沃县文物局局长孙永和说,要避免文物摆脱“冷落”后再被过度开发,文物部门在认领过程中,必须对认领人的资格、修缮方案设计、招标过程、施工过程、签署认领协议、后期监管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审查把关。

  目前曲沃县已经有南林交龙泉寺、桥山皇帝庙、义城皇帝庙等6处县级文保单位被民营企业家认领。根据修缮前的照片及村民介绍,这6处古建在修缮前残损情况严重,屋顶杂草丛生破败漏雨,椽子腐朽塌陷,墙体开裂,且大都曾挪作学校、村委会、造纸厂、菜市场、商店等。“认领后的古建全部得到了修缮,其中南林交龙泉寺在修缮过程中还由县保单位升级为了国保单位。”孙永和说。

  记者采访发现,企业家的修缮行为受到当地百姓欢迎,复苏了传统文化,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交流。在曲沃县曲村镇义城村,82岁的赵永德说,该村原有20多座庙宇,现在只剩下义城皇帝庙这一座。从上世纪80年代该庙遭到破坏,这次修缮后,不仅恢复了原有气势,该庙也恢复了庙会功能。

  巨量低等级文物亟待拯救

  山西是全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顶峰之作,山西宋元以前早期建筑占到全国同期建筑存量的80%。然而,这些早期建筑中有近80%的建筑面临墙体坍塌、夯土下沉、梁架扭曲等问题,依附于文物本体的壁画、彩绘泥塑等附属文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存量巨大的市保、县保等低等级文物由于缺少保护,正日渐衰败。由于我国文物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体制,保护经费以当地政府投入为主。但在山西119个县(市、区)的9000多处市、县级文保单位中,只有40多个县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此外,大量市县保处于无人看管状态,电子监控和消防设备更是空白。

  在此背景下,低等级文物被违法修缮、利用的案例层出不穷。太原市保单位“晋绥铁路银行旧址”被私人修缮,曾摇身变成集“吃、喝、玩”一体的娱乐会馆;同样身为市保单位的“王公馆”还曾是太原市高端的“私家菜馆”之一。

  记者在山西平顺县一家传统村落了解到,村委会在没上报县文物局、没做修缮方案、没请有资质的修缮单位的情况下,利用新农村建设的70多万元资金修缮了村里2个县保民居。“一提做修缮方案就怕呢,请有资质施工方修缮一平方米得四五千元,而找村里的工匠维修也就2千元左右。”村支书任建民说。

  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刘正辉对这种违法修缮行为表示担忧。他表示,随着审批权的层层下放,文物修缮审批手续将越来越简化,但基本的立项、审批、招投标等过程还是应该有的,只有这样把关,才能保证文物修缮完后还是文物。

  如何让低等级文物“活起来”

  对此,基层文物保护人士和专家建议,要使大量低等级文物“活起来”,活得好,亟需各级政府增加文物保护经费,并完善文物认领制度。

  记者调查了解到,由于缺乏国家法律支撑,县级探索文物认领“从上至下”顾虑多。虽然曲沃县人大出台了《曲沃县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但县人大无立法资格,办法不具备法律效力。民营企业家担心30年中政策有变动,随时将他们的使用权收回。同时由于政府部门的“回避”和文物部门势单力薄,不能及时解决修缮中所遇难题,挫伤了认领者的积极性和文物修缮进程。

  专家建议,应该修改、完善文物保护法,将文化遗产民间保护机制纳入法律层面。在立法的前提下,政府一方面通过延长文物古建的使用年限、减免税收、帮助宣传其产品等措施,在政策上要给予优惠,调动民营企业家保护文物古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应在文物周边环境整治中涉及征地、拆迁、村民闹事等问题上给予帮助。此外,民间文物认领急需立规矩,制定具体的利用细则,以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虽然认领是低等级文物保护的必由之路,但基层政府仍应起主导作用。”山西省文物局政策法规处处长许高哲说,各级政府需要依法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同级财政增长速度。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