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艺术比当代艺术作品更便宜,理由在于:除了当今艺术的潮流效应与投机效应以外,早期艺术杰作十分珍罕,而藏家们更倾向于长久珍藏它们。2013年,早期大师一共录得收入10亿美元,而1945年以后出生的艺术家录得17亿美元。 早期作品这一板块分量依旧,并且得益于每年举办的多场专题性拍卖。佳士得和苏富比不久才结束各自在纽约的拍卖会:前者2014年6月4日的拍卖会,三幅油画超过百元美元、总收入1,790万美元(含手续费)的拍卖成绩很好的话;后者不足410万美元的拍卖收入(6月5日)就要显得逊色许多。百万美元级别这一块不如当代作品,同一场名品拍卖会上的价格振幅十分惊人。下面要介绍的就是近期拍卖会中可以入手的代表三段不同价格水平的作品。
15,000美元就能买到早期大师的作品?
早期大师作品拍卖会充斥了大量来源、圈子和流派等难以识别的作品,但也有众多价格格外亲民的二流大师作品。
路易·德莫尼(Louis DE MONI):在估价内以12,500美元成交
荷兰绘画的黄金年代是“风俗画”空前繁荣的时期。由于十八世纪的舞台上少有重量级艺术家,路易·德莫尼(1698年生于意大利布列达,1771年卒于荷兰莱顿)是珍贵不贵的艺术家之一,其最佳拍卖成绩含手续费没有超过47,000美元(《The Doctor‘s visit》,2008年5月7日以含手续费30,250欧元在苏富比阿姆斯特丹拍卖行成交)。6月4日,佳士得推出了一幅太平的室内场景画作,也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作品:两个小孩在玩赛鹅图,一位正在清洗铜罐的妇女注视着他们。这幅展现十七世纪一小段生活哲学的画作以含手续费12,500美元成交。
雷尼尔·德拉艾(Reinier DE LA HAYE):十七世纪的油画3,000美元左右
雷尼尔·德拉艾也是属于不受潮流影响、价格稳定的艺术家之一。这位十七世纪的荷兰二流大师的作品很少超过20,000美元,他的小规格油画有时候3,000美元就可以买到。一位买家以含手续费10,625美元的价格从苏富比手中买下了一幅室内场景画:一只小狗正以忠诚的眼光看着一位正在弹鲁特琴的妇女(《Portrait of a Young Woman Playing the Lute》,1674年)。
50,000美元左右
这一较高段位的价格水平可以买到艺术史上的重量级作品。苏富比以不到50,000美元售出了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的一幅妇女肖像画(《Portrait of Lady Fludyer》,含手续费37,500美元)以及罗伯特·休伯特(Hubert ROBERT)的一幅风景画(《The Tomb of Jean-Jacques Rousseau at Ermonville》,含手续费37,500美元)。佳士得还专门为让·巴蒂斯特·格勒兹(Jean-Baptiste GREUZE)的一幅描画“两个小孩与狗”的油画(《Two children and a dog》,含手续费60,000美元),以及路加·西诺雷利(Luca SIGNORELLI)十五世纪末的一幅圣母子圆形画延长了拍卖时间,后者以最低估价售出(《The Madonna and Child》,含手续费60,000美元)。
超过百万美元
就杰作和名品而言,为投那些最具实力、最感兴趣的藏家们所好,其最低估价通常被刻意降低。一旦这些作品登上拍架,其价格轻轻松松实现翻番。
卡斯帕·内切尔(Caspar NETSCHER):超过预估价两百万美元
作为登上佳士得拍品目录册的重量级拍品,加斯帕·内切尔(1639年生于海德堡或是布拉格,1684年卒于海牙)的这幅妇女肖像画是十七世纪荷兰风俗画的标志性作品。这幅大作具备一件杰作所必需的所有元素,有资格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最终它远远超过了纪录水平,其含手续费500万美元的成交价格,是该艺术家前纪录的三倍。这幅油画属于二战期间被纳粹劫掠的千万幅画作之一。1944年,这位“喂鹦鹉的小女孩”(《Woman feeding a parrot》)成为德国元帅戈林的藏品。这件作品今年归还给了比利时收藏家雨果·丹尼尔·安得列斯(Hugo Daniel Andriesse)的家人。这件作品的曲折经历更是增加了它的价值。
皮特·布勒哲尔二世(Pieter II BRUEGHEL):“支付什一税”
最近的十二个月以来,小皮特·布勒哲尔(1564-1637或1638年)有七件作品以超过百万美元成交,其中有两幅描绘的是“支付什一税”这一艺术家多次涉猎的场景。考虑到出自同一布鲁塞尔人近四十年收藏的 《The Payment of Titles》作品近期所取得的业绩,佳士得推出的一幅“支付什一税”给出了500,000至800,000美元这一极具诱惑力的估价区间。其最终拍价为含手续费在内1,685万美元。布勒哲尔是拍卖市场上最赚钱的早期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每年创收超过1,000万美元。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