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前派的遗产”——回溯历史以面向未来
0条评论 2014-06-27 09:58:57 来源:艺术中国  作者:编译/孟媛

爱德华·伯纳·琼斯 《爱之歌》 1868-1877年

爱德华·伯纳·琼斯 《爱之歌》 1868-1877年

在1848年一场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的一天,三个英国年轻人创建了拉斐尔前派兄弟会,他们是威廉·霍尔曼·亨特( William Holman Hunt)、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 (John Everett Millais)和但丁·加百利·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这三个年轻人想要将艺术倒回到三百年前,回到艺术巨匠拉斐尔(1483年-1520年)所在的时期。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们在中世纪鼎盛时期和早期文艺复兴时期找寻到了艺术的乌托邦。虽然他们在成立拉斐尔前派的时候都没有超过二十岁,但正如罗塞蒂的哥哥威廉姆·迈克尔·罗塞蒂写到的:“这群年轻人虽然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或是很多的艺术实践,但是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开放的视野和想法。他们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也分得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一群年轻的改革者却想要将艺术倒退几百年呢。可以说他们所要做的是另一场革命,一场美术领域的革命。在十九世纪中期伦敦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巴黎的法国美术学院对于艺术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院美术能够决定艺术的审美标准,艺术技法以及哪些作品能够参展。很多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早期都接受过学院美术教育,在那里他们临摹了大师作品,学习了美术史,学到了艺术的基本法则。而与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们不喜欢受到条条框框的拘束,他们认为根据这些艺术技巧和法则创造出的作品枯燥无味。因此他们不禁自问“什么艺术既不枯燥又不乏味呢?”于是他们想到何不回溯到学院艺术出现前的时期呢,那就是拉斐尔之前的时期。

从这一点看来,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们回溯历史就显得合理多了。他们想从中世纪晚期和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中学到一些乔托艺术中有的而佩鲁基诺的画中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改革的精神。他们想要以此打破学院艺术的禁锢,为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有时为了迈向未来我们需要回溯历史。

目前拉斐尔前派的展览正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展出,题为“拉斐尔前派的遗产:英国艺术与设计”展。这是一次小型展览,在三十件展品中很令人关注的是爱德华·伯纳·琼斯(Edward Burne-Jones)画于1868年到1877年的《爱之歌》。这幅作品是根据一首布列塔尼民谣创作的,画面中有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在弹风琴,一位穿着盔甲的年轻男子在侧耳倾听,一个穿着红色长袍的天使在调试琴弦。画面的用色和表达的情感有些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画作的遗风。亨利·詹姆斯认为这幅作品“有着乔尔乔涅式的怀旧情怀,也有着提香画面中的热情四溢。”

然而时间毕竟过去了几百年,伯纳·琼斯的作品细细品来与乔尔乔涅和提香的作品大不相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画中那位年轻男子的卧姿,他悠闲的曲腿侧坐,右手放在了右腿的小腿肚上。这样的坐姿不会出现在提香《酒神的狂欢》这样的早期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中。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几百年的历史已经镌刻在了伯纳·琼斯的骨子里,而他又在拒绝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可以说他的画是一种“复兴”,也是一种改革。这也是为什么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们虽然没有创作看似新颖的艺术作品,却具有很强的改革精神的原因。回溯历史吧,以面向更新的未来。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