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暗度梦回水乡:春拍陈逸飞佳作赏析(图)
0条评论 2014-06-29 09:54:53 来源:上海证券报 
\

陈逸飞 执黄扇的美人 油彩 画布
 
昏黄的夜灯,幽深的弄堂,流水、石桥、小船、倒影、夕阳、桨声,女人们裹着旗袍,曲线玲珑,尽显一代风华。在那些诗意萌生而略显神秘的空间里,寻常风物,经画家妙手点来,便让人流连不已。四幅作品背后透露的,是陈逸飞给我们留下的上海印象。
 
陈逸飞(1946-2005),当代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浪漫写实主义画家。作为中国当代写实主义的代表,他将娴雅的东方情韵融于细腻的西方写实画风,“运用西方的技巧,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
 
《双桥》、《蓝色的故乡》、《醉美人》、《执黄扇的美人》四幅作品为中国著名收藏家郑好多年私藏。今年6月,这四幅陈逸飞作品与赵无极、朱德群、罗中立等人的作品齐聚上海泓盛拍卖“时代印记——重要私人收藏专场”。
 
《双桥》、《蓝色的故乡》是陈逸飞出国后第一批成名的作品。1983年,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博士在自己开的画廊里为陈逸飞举办个人画展,展出37幅画作。1985年哈默博士访问北京,从中挑选了一幅描摹周庄双桥的油画《故乡的回忆》作为礼品赠送给邓小平主席,并将画改名为《双桥》,寓意架起中美人民的友谊之桥。翌年联合国[微博]选取《双桥》为首日封,且专门出了纪念邮票,从此陈逸飞闻名遐迩,《双桥》系列亦名扬天下。
 
本次亮相上海泓盛的《蓝色的故乡》和《双桥》分别作于1994与1996年。展现的是水乡冬季宁静旷远的景色。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较为细腻严谨,造型典雅,全画采用晕涂笔法展现色调的过渡推移,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水乡湿润清秀而朦胧的特点。画面色彩单纯,强调黑白对比,近乎水墨画。点线面的穿插、对比、聚散也极富中国水墨韵致,这其中应是寄托着画家作客他乡时浓郁的故乡情思。这种情思包含的不仅是对现实中生息居留之出生地的依恋,更是一种文化寻根的追觅与诉求。这种追觅是孤独的,它没有唱和,在无人的画面中,在冷调的辉光里,幽幽的低回反复,缠绵不绝。这幅作品标志着他的创作由之前传统的现实主义逐步转向融入个人诗意情怀的浪漫写实主义,开始了他艺术生涯的第二个创作阶段。
 
本次亮相于上海泓盛的另两幅陈逸飞作品《醉美人》与《执黄扇的美人》则同属于陈逸飞“海上旧梦”系列。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留美以来,陈逸飞就非常倾心于“仕女”题材的创作,经他点染的古典女子,或揽琴凝神,或顾影自怜,慵懒闲适,落寞凄美。美国1984年的《艺术新闻》曾评价陈逸飞是“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出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寂氛围尤其动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归国后,陈逸飞以旧上海街巷、闺楼中的女子为对象创作的系列油画“海上旧梦”,可以说典型地体现了这种风格。它不仅表明了海派文化之于陈逸飞的影响,也是其仕女题材的一个延续和发展。
 
不同于此前“古典仕女”近乎照相写实主义的技法以及蓝色为主的清冷基调,“海上旧梦”系列大都通过颜料的叠加、晕染、混合,使画面呈现出类似印象派绘画的朦胧感,弥漫着旧上海喧杂、温湿的气息。借用张爱玲的话,这些颜色都是“各种叫不出名字来的颜色,青不青,灰不灰,黄不黄,只能做背景的,那都是中立色,又叫文明色,又叫混合色。”或许正是这种混合——摩登与怀旧,期盼与怅然——最适合体现旧上海的市井气,也让陈逸飞笔下的女子更耐人寻味。
 
《醉美人》和《执黄扇的美人》与陈逸飞的另两幅作品《姐妹花》、《遗韵依旧》均为“海上旧梦”系列中的代表之作。画面上用黑褐色、黄褐色、橘黄、粉白调和出的氛围已不复“古典仕女”中宁静的、淡淡的哀愁,而是沉淀着某种更厚重的惆怅。如果说“古典仕女”系列表现了一种适宜人“观赏”的矜持和孤傲,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唯美精致;那么“海上旧梦”系列则更多地展现了这些女子世俗的面貌,一种更接近她们本真的状态:她们的慵懒,她们的凝视,她们的沉默,并不期待着被外人瞥见,甚至欣赏,这是一种曲终人散后顾影自怜的场景。不必讳言,这样的作品会在无意中满足观者某种窥视的欲望。所谓“视觉的艺术”,不必只是正襟危坐的欣赏,抑或世间人与画中人惺惺相惜的眉来眼去,窥探另一个内心世界的隐秘与伤痛也是人类固有的快感源泉之一。
 
 

编辑:李超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