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瑞士巴塞尔】冷热不均 亚洲艺术在巴塞尔仍处边缘
0条评论 2014-07-02 17:28:06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保兴

中国艺术家作品受关注
在如今全球一体化的高度扩张下的艺术界,国别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位于纽约的多米尼克·莱维画廊总监Lock Kresler表示:“今天的藏家们,已经不再用国别区分艺术家,不在乎中国的还是日本的,西方的还是非西方的。他们开始以作品题材来分类艺术。”
加之越来越多的画廊挑选年轻的艺术家进入巴塞尔,而年轻一代多倾向于观念性的表达模式。参加本届瑞士巴塞尔的画廊主梁中蓝坦言:“虽然是中国艺术,却称不上是非常严格的中国艺术。因为根本不需要借由历史或政治语境去理解一件艺术品。” 参加了这次巴塞尔的艺术家季大纯在谈到参展的年轻中国艺术家时用了“中国人做西餐,比西方人做得更好”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何普林指出,尽管这几年没有此前中国当代艺术火爆期的行情,但此次带到巴塞尔的中国艺术家作品还是普遍受到欧美藏家的关注。
 
亚洲艺术不敌欧美在巴塞尔仍处边缘
近年,亚洲藏家频频亮相欧美拍场,忙得不亦乐乎,不仅显示出强大的购买力,还充分流露出他们对于西方高端现当代艺术品的品味提升与收藏野心。尽管巴塞尔在一开场就呈现了好的市场势头,但那更多的是针对欧美画廊、欧美艺术品。这个时候需要打破我们对“地域”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理性认识这一现状:欧洲的艺博会,在欧洲的语境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这些国家的画廊还是占主体的,占到80%以上。跟去年参展的亚洲画廊数量相比,今年(21家)更是锐减了10家。而今年参加画廊主展区的中国画廊仅有香格纳画廊、麦勒画廊、维他命空间和长征空间。不得不让人感叹的是亚洲藏家在增多的同时,亚洲的画廊却在减少。事实上,近几年中国参展画廊一直徘徊在5家左右。不少前往的专业人士都对此表示了失望。“事实是亚洲艺术家的比例仍然很低,亚洲艺术在巴塞尔绝对还是边缘”策展人陆蓉芝说。对于中国艺术来说要想在这个国际性平台上亮相则似乎有着更长的一段路。

编辑:李保兴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