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与论坛】 “戴汉志:5000个名字”展览讲座:卓越的贡献——施岸笛与戴汉志在90年代的艺术合作
2014.7.5 星期六 14:00-16:00
UCCA 大展厅
嘉宾:施岸笛
曾居于北京的荷兰籍策展人、学者和艺术经纪人戴汉志为奠定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基石做出了卓绝的贡献,而施岸笛(Andreas Schmid)正是他最重要的合作者之一。1983年至1986年,施岸笛曾来到中国研习书法和艺术史论,并积极介入到“85新潮”艺术运动中。在中国当代艺术尚在探索状态的90年代,他与戴汉志共同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1993年的1月19日,施岸笛与戴汉志合作策划的展览“中国前卫艺术展”是中国当代艺术在欧洲的首次展出,具有深远的影响,其后在欧洲各国巡回展出;1997年,施岸笛亦与戴汉志等人在新柏林艺术协会(NBK)举办了一个推介中国摄影艺术的展览,将摄影作为艺术的合法性引入中国乃至国际当代艺术界。
“戴汉志:5000个名字”是致敬和纪念这位重要人士的一次文献展。展览期间,UCCA邀请施岸笛带来特别导览, 通过对展厅内作品的阐述,介绍他与戴汉志的合作经历,分享他们在1991年与1997年的艺术研究之旅,并对戴汉志在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地位及彼时的艺术生态进行评述。
【讲座与论坛】墨卡托沙龙九:未来是否可以设计?我们如何决定“明天”?
2014.7.5 星期六 15:00-17:30
UCCA 剧场
主持人:阿克曼
嘉宾:拉尔斯·齐默尔曼,蔡剑
自古以来,对未来的猜测和预测就在所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远古时代的神秘占卜仪式乃至今天中西方国家以数据和趋势分析为手段的智库,都是解析未来的方式。
在欧洲,由英美“未来研究”领域引发,跨学科、基础且系统的科学型未来研究的影响力在过去15年里有所提高。在法国、比利时和芬兰都设立了由国家资助的机构,对“未来”进行有组织的研究,目前在德国和其它中欧国家还没有出现类似机构。迄今为止,关于“未来”的讨论基本上只限于在以自然科学和经济学为主的专业圈子和出版物中进行,几乎不涉及此外的社会科学学科。总的来说,目前在欧洲解决当前紧迫的问题比对未来的长远设想更加重要。中国国家领导层承诺“科学发展”,这意味着,他们一如既往地以“未来是可规划”这一假设为出发点。
在欧洲和中国,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可设计性以及计划实施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分别在两个社会实施的对未来预测和未来计划的形式与模式不可避免地对决策产生影响。哪些模式是这些决策的基础?这些模式在过去有多成功?对未来的研究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本场沙龙将明确计划未来在中欧两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讲座与论坛】墨卡托沙龙十:未来愿景与社会——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2014.7.6 星期日 15:00-17:3
UCCA 剧场
主持人:阿克曼
嘉宾:安克·哈瑟尔,赵汀阳
以“未来”为主题的第一场沙龙探讨个人的未来期望,在最后一场沙龙中将涉及有关集体性未来的问题以及中欧两个社会分别对未来的愿景。即使当今的社会 面临着全球化的未来景象,“国家”和“民族”在集体性未来愿景的产生与发展中仍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中欧两个社会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望有明显 的不同。
尽管国家主义的党派或者反欧洲的政治党派引领着关于国家未来设计的辩论,但在全球背景下,欧盟国里超过五亿的居民被视为一个政体的成员,他们自己也 这么认为,这种趋势也将会继续下去。现在,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中有关“未来”这个主题的实际操作或干预多在欧洲,而非单个国家的框架下进行。这样一种 跨国的视角在中国并不常见。在中国,在考虑到国家的未来时,似乎更侧重于重获世界领军力量的地位。这些未来愿景是怎么产生的?在中欧两个社会中,国家以及 民族的未来与全球的未来之间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最后一场沙龙将讨论在两个社会中,集体性未来愿景产生的机制以及它们在不同社会中对个体自我理解和对政治 决策的影响。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