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东:当艺术品遭遇投资
0条评论 2014-07-04 09:14:22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孔祥东

孔祥东

孔祥东,作家、收藏家。江苏省作协书画联谊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著有散文集《寻梦》(孟帆)、诗集《生命的印痕》(孟帆)。专著《藏画琐记》等。

中国画从肇始于宫廷装饰,到普及于民间,犹如尖端科技产品,最先研发用于皇家或军事,后推广为日用消费品。飞机、手机都有这样的出身,将来人们乘火箭到太空旅游,或许也会成为常态。

由于艺术品不同于工业产品的属性,比如:不可复制性、永恒的观赏性,使其一出生就带着稀缺性,人们争相宝之,就有了收藏。中国书画收藏最早始于魏晋,书法是中国书画收藏的起源,当时的中国绘画则以壁画为主,只能观赏,无法收藏。

中国画的起源,文献记载最早是殷商时期的“宫墙文画”,然后墓室、庙宇、石窟、屏风,均有大量遗存。适合收藏的卷轴画初现于唐,至宋始盛,而中国画的收藏从皇帝赏赐,扩展到达官贵人,至明代普及到富商阶层。中国画的功能也逐步向普通家庭装饰演化,这个过程至晚清民国始完成,也是终结。晚清民国社会物质财富增长,但传统文化尚存,并且装饰材料还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中国画装饰功能的退化,是传统文化遭破坏和装饰材料进步双重影响所造成。

艺术的永恒性,不因为其功能的普及或退化,而改变价值。历代政权更替,艺术品都重复一次散与聚的过程,当社会步入安定,前代名迹即被后代收藏者广泛搜求。始于1998年的收藏热,至2005年第一波暴涨,大致不出历史的规律。2008年后,由于过剩的通货着眼于艺术品涨价的财富效应,发起新一轮的投资热,则造成了艺术品对于价值规律的偏离。

试以黄金为例,它作为贵金属,有其稀缺性,自身物理状态的稳定性、延展性、导电性、装饰性,都赋予它很高的工业价值。自从它成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便脱离了固有价值,通货使需求量放大,通货与财富的混淆,人们攫取、囤积硬通货,使价值发生更大偏离。2011年黄金峰值每盎司1923美元,合人民币每克近400元,而比之次一等的白银,最高价才每克10元,长期在每克4元左右。倘若世界某一天出现一个强势经济体,以白银为储备货币;倘若某一天时尚发生改变,人们以银光淡定代替金光闪闪……黄金回到它固有的工业价值,会是什么价格?所以有人说:黄金已脱离自身价值,成为完全的金融符号,甚至有人认为它是世界强势经济体制造的阴谋。

那么什么是艺术品的固有属性呢?稀缺性、观赏性、消费性,当然还有财富性,有人把值钱的艺术品形容为硬通货。但通货的数值并不是财富值,它只能对应瞬间交易时的实际财富。倘若我们像囤积黄金一样大量囤积艺术品,并且终极目的是为了获利抛售;倘若我们高估了艺术品的价值,在资金紧张时需要兑现,特别是基金到期一定要清盘;倘若我们臆想复制前代名家的天价回报,制造许多财富概念的新艺术品——倘若最终变现时的价格是今天的黄金,每克人民币262元,甚至继续下跌,彻底回到工业价值,怎么办?这不是危言耸听,电话磁卡暴涨时,有谁思考过它的固有价值?

凡是搭上投资,总是要获利,便离不了价格操纵,接下来就有人跟风、上当、赔钱。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