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至2013年间,张克纯自黄河入海口所在的山东东营市垦利县开始,向西逆流而上,以数十次的反复行走,直抵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的黄河源头。策展人欧宁表示:这不是一般的旅游风光摄影,也不是探险式的地理考察图片,“他的镜头语汇里没有诸如‘中华文明母亲河’之类的陈辞滥调,而是执着于捕捉渺小如蚁蝼的人,与这条时而愤怒咆哮、时而游丝若断的河流相互纠缠的故事。”
于是,在三影堂+3画廊的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兰州某水泥厂附近,高耸的烟囱在远处冒着烟,一位退休的摄影爱好者在河床上为朋友拍写真;而包头钢铁厂,一个在浓雾遮掩下的巨大冷却塔下,“站”着两个鹿和一个羊的雕塑。2011年,宁夏一个煤场里,一位戴白帽的回民正在注视着一个大佛像——这是一个信佛的老板丢弃在这里的,远处是贺兰山朦胧的山脊;而在山东,一个干涸的湖中耸立着假山,假山上的小亭子里坐着一个人。2012年,陕西两个身穿防水服的人正在一个倾斜的废水塔旁捞鱼;而郑州一些游泳爱好者正抬着毛泽东的画像在渡河……
这组影像构图上的最大特色是一律采用远景。艺术家有意将自己的视角与拍摄对象拉开遥远的距离,而人的出现往往渺小的同时,其行为又带有某种无意识的荒谬感。“在这条巨龙的躯体上奔波生息的蚁众,只是一个循环不止的生态系统上渺小的元素。”欧宁给出这样的解读,“当人的姿态摆得很低,自然的力量就会得以彰显。”
这些用林哈夫4X5相机拍摄的影像,色彩也独具匠心。主色调是苍白或淡黄,大面积质感的烟灰、沙黄、灰绿,则以“弥漫”的方式运用,在视觉上形成一种着意缓慢的节奏;但偶尔一抹强烈的对比色,却是点睛之笔。“尽管他的叙述声调很安静,却比大声说出来的宣言更响亮和强烈。”在韩国著名摄影家、评论家具本昌看来,“不光是中国,这个系列同样也对整个资本主义提出质疑:我们无休止地追求新颖和不同的事物;我们受模糊的欲望驱使,只管冷冰冰地往前冲,追逐更多更多的世俗物质。”
“一路走来,我意识里的那条河正在被现实的洪流淹没,那条心中传奇的河再也找不到了。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但这个母体里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因此一切又应当是乐观的。”张克纯表示。和所有脚踏实地的梦想家或心怀理想的实干家一样,此时已携部分此组作品前往参加阿尔勒摄影节的张克纯,并没有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