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未开放的区域
0条评论 2014-07-08 13:35:19 来源:《揽域艺术收藏》 作者:伯言

故宫:未开放的区域

故宫:未开放的区域

太后住所寿康宫

既然慈宁宫几十年来无人居住,太后太妃们住哪里呢?答案是:太后宫区的寿康宫。

寿康宫登上历史舞台,与另一位著名人物有关:她就是热播电视剧《宫锁珠帘》中的怜儿、《后宫甄嬛传》中的甄嬛,以及《还珠格格》中的老佛爷--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资料显示,乾隆帝即位后,当时的太后宫区只有慈宁宫和咸安宫。咸安宫已被雍正皇帝改成了“宫学”(八旗子弟上学的地方),其他一些殿宇又有年老的妃嫔们居住。乾隆不可能让自己的母亲没地方住吧?于是,他决定把慈宁宫西侧外墙拆掉,为崇庆皇太后专门建造一所寿康宫。

在故宫未开放区域中,寿康宫规模不算宏大,但结构完整,设施齐备,是保存得比较好的一组建筑。崇庆皇太后在寿康宫居住的时候,乾隆几乎每天都来问安:在寿康左门下轿,然后步行进入寿康宫,最后跪在太后住的宫殿前问候起居。更夸张的是,在太后寿辰时,乾隆甚至亲自起舞为母亲助兴。

据故宫文献记载,寿康宫内有常驻大夫(这是极高的礼遇),备有常见药材,有厨师和卫士。皇帝每年还会派人送来至少20两黄金、2000两白银、124条名贵兽皮、400个银纽扣等,这是后宫中的最高待遇。

崇庆太后之后,这里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历代太后太妃们的养老之地,道光朝的孝和睿太后、咸丰朝康慈皇太后等都曾在此颐养天年。同时,皇太后们似乎都将寿康宫视为身份的象征,连清末那位权倾朝野的女人也不例外--慈禧太后在主政40余年中住过很多地方:储秀宫,长春宫……但即使是当时寿康宫已经衰落,慈禧依旧选择迁居寿康宫住了一段时间,为的就是彰显自己“伟大”的皇太后身份。

寿康宫在封建时代的最后一次重修,是在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之后随着战乱,这里开始变得萧条落寞,成为被遗忘的区域。最后一个住在寿康宫的人,也并不是太后身份,她是瑜太妃赫舍里氏。宣统皇帝三岁即位,由隆裕太后抚养,隆裕太后死后,正是这位瑜太妃接着抚养退位后的溥仪。

1924年11月5日上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及其妻妾被逐出紫禁城时,瑜太妃以年老不便仓促行动之由,得以暂留在故宫中,而她也作为代表,成为了最后离开故宫的满清皇族。11月21日,在民国政府接收人员催促下,瑜太妃蹒跚着离开故宫,只下寿康宫中一堆取暖用的炉火还在燃烧。随后,寿康宫的大门也轰然关闭,至今未向世人开放。1932年2月5日,瑜太妃病死,终年77岁,她的葬礼场面隆重,成为北京街头出现的最后一次皇家丧礼。

故宫:未开放的区域

故宫:未开放的区域

菩提树下英华殿

或许是老太太们为了与残酷的宫廷斗争划清界线,所以太后宫区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佛教气氛浓厚。而英华殿与殿中的“菩提树”,就是她们的心灵寄托。

英华殿位于故宫的西北角,目前也是非开放区域。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当年修道成佛即在菩提树下,故此它向来被佛教徒视为佛缘之物。菩提树原本为热带乔木,移植到北方很难存活--英华殿的奇处就在于,院内的两棵“菩提树”一度根深叶茂,长势奇特、为宫内人所崇圣。由于其主干出土后又长出九条分枝,所以它又被称为“九莲菩提”。

这两棵树相传是明万历年间李太后所植。据史料记载,李太后一生深信佛教,在京城内修建了很多寺院。现存最著名的就是高梁河畔的万寿寺,是万历皇帝“祗奉慈命”大兴土木建成的,另外还有阜成门外八里庄的慈寿寺及永安塔,宣武门外的长椿寺,都是李太后下懿旨修建的。

李太后还曾请回舍利子与英华殿中供养:相传北京房山石经山雷音洞内有穴藏石函,函中有隋代安放的三粒佛舍利,李太后请人将舍利迎入宫中供养了很长一段时间,再将其安置于原处。李太后的种种崇佛、好佛行为,当时被大臣们颂扬为慈悲为怀,甚至宫中之人还将她视为菩萨化身。

现今的英华殿前还立有碑亭,上面刻着乾隆亲笔书写的《英华殿菩提树诗》:“何年毕钵罗,植此清虚境。径寻有旁枝,蟠芝经幢影。翩翩集佳鸟,团团覆金井。灵根天所遗,嘉荫越以静。我闻菩提种,物物皆具领。此树独擅名,无乃非平等。举一堪例诸,树已无知省。”(注:“毕钵罗”即是菩提树的意思)。

不过,在故宫走访期间,故宫的工作人员还告诉了记者更多的答案:李太后因崇佛所植的“菩提树”其实并非真的菩提,只是外形相似罢了,这两棵菩提树,实为椴树的一种。但即使不是真的菩提树,它产下的果实--也就是宫里人口中的“菩提子”,向来都被视为收藏珍品,那“菩提子”穿成的饰物更是千金难求。历朝历代都流传着英华殿树有灵性的传说,传闻谁拾得那树上的“菩提子”,就能得到佛的眷顾。

编辑:陈荷梅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