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耀正在介绍美术馆中的艺术作品。
实业家出身,靠农业发迹的印尼裔华人余德耀(Budi Tek)已在中国生活了近二十年,自从2000年起开始收藏当代艺术以来,他被人们以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的身分所熟知。经过十余年在艺术收藏之路上的摸爬滚打,余德耀已成为当今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收藏界巨头,曾於2012和2013年连续入选《艺术评论》(Art Review)评选的「全球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以及2011被《Art + Auction》杂志评选为当今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与KERING集团最大股东和佳士得拍卖行所有人弗朗索瓦.皮诺(François Pinault),高古轩画廊老板赖瑞.高古轩(Larry Gagosian)等人并驾齐驱。余德耀,他让魔都上海,再添一座魔幻美术馆。
做为一名基督教徒,他的宗教信仰哲学也渗透进自己的艺术收藏理念中,其艺术箴言:「收藏是持久忍耐,是对艺术人生的信、望、爱。」表达了他在艺术收藏中秉持着同样的信仰。2007年,余德耀成立了自己的非营利艺术基金会「余德耀基金」(Yuz Foundation);通过收藏、美术馆活动、赞助项目和学术项目等,基金会致力於促进当代艺术家的成长、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并藉此为西方和亚洲的当代艺术创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例如,在许多展会中,Yuz Foundation还会带来印尼的咖啡,让人们品嚐东南亚咖啡的美味之际,同时赞助当地孩童的营业午餐经费。
在苏哈托执政期间,中文无法进入印度尼西亚,而余德耀作为一名华人,却是希望看到中华文化在印尼的传承和体现,加之他对艺术品,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爱好,他希望通过艺术把中国元素带入印尼社会,同时也能将自己的藏品面向公众,於是,他的第一间私人美术馆在基金会的支持下在雅加达诞生了。
位於雅加达的余德耀美术馆做了不少展览,每年都有3到4次,但因为体量小,所以不能做大型的展览。余德耀表示,从2008年到现在,自己也累积了不少经验,这六年来也体会到了做一个美术馆的艰辛。在他的收藏中有很多大型装置,他笑称这和自己的性格有关系:「喜欢大的东西,也可能跟自己是天蠍座有关。」这近十年来,他有意无意地收藏了一些很难展出的作品,同时也下意识地在找地方展出。他说:「其实当时也没有想到一定要做美术馆,就想做一些比较有趣的展览;但等到最后,因为展览比较大,而且我也看中了上海徐汇区滨江地区的机场飞机库,我也有和飞机有关的作品,所以我觉得这里其实可以作为一个美术馆。」因此,在两年多前,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便开始进入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
於今年1月落成的余德耀美术馆成为了首个进驻上海「西岸文化走廊」的私人美术馆。这座由旧飞机库翻新改建的场馆,成为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Sou Fujimoto) 的又一力作。在保留老仓库建筑风貌的同时,巨大的内部空间被改造成艺术展厅,建筑外围新建的玻璃房子成为美术馆的入口大厅,这一新旧建筑的结合理念与当年贝聿铭为巴黎卢浮宫入口设计玻璃金字塔时如出一辙。美术馆占地面积达9千平方公尺,其中巨大的机库成为其主厅,在很大程度上为展示余德耀收藏的各类大型装置提供了有利的展示空间。而这座建於黄浦江沿岸的美术馆周边设施还尚未开发,四周没有任何餐饮或其它文化、休憩场所,所谓的「西岸文化走廊」能够真正形成走廊聚落,也许要等上三、四年,余德耀也表示,前面的三、四年对于美术馆来说会很辛苦。即便如此,5月的首场开幕展即引来2千多人前往,余德耀丰富的藏品和藏品质量,以及展览的策画是成就此次展览的关键因素。
神话与历史 探索当代艺术
5月17日,上海余德耀美术馆首展「天人之际」的开幕宣告了一个新的当代艺术公共空间在中国的出现。由着名艺术史学家巫鸿策展,展品选自余德耀基金会藏品,展出近70名国际和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通过「神话」(Myth)和「历史」(History)这两大主题,展览旨在探索当代艺术创作的一些基本脉络和倾向,也同时反映当代艺术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明亮的玻璃大厅入口处,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的一棵橄榄树一直顶到屋顶,被栽种在巨大的泥土立方体中,这棵活的树并非简单地移植进大厅,而是余德耀花费了近400万美元买来的一件艺术作品。绕过这个活雕塑,就将进入美术馆的主厅了,赫然入眼的是张洹的一件巨型佛手铜雕塑,从地面直到天花板,形成了一道大厅的屏障。这样的大型作品构成了「神话」这一理念的表达,它们超越历史叙事,摆脱对现实的再现,从哲学、宗教等层面追求自身的个性化语言。其中,阿德尔.阿贝德塞梅(Adel Abdessemed)的作品《有其母必有其子》安置在大厅的正中央,由3架缠绕在一起的飞机组成,使用真正的飞机驾驶舱和尾翼,加上充气机身做成,长度超过了25公尺。其它的大型装置作品包括徐冰用66万根香烟做成的《烟草计划》,崔有让的会动的装置《洞穴守护者》,黄永砯用竹子和钢搭建成的螺旋形《蛇塔》。主展厅最里还有3个独立的白盒子展厅,纯白的空间最适宜像弗瑞德.桑德贝克(Fred Sandback)的极简主义作品《七个直角三角形的建构》,仅用黑色纱线勾勒出的7个与房间等尺寸的直角三角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几何平面和空间,它被印在了这次开幕展的宣传海报上,其极简风格也备受余德耀的推崇。
与「神话」相对,「历史」部分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从1980年代到当前的历程,是对现实的再现和折射。二层的4个展厅以时间为顺序,以架上绘画为主,将重要作品选出纳入年代,并放在特定的历史框架中以组建风格和图像的关系,或重构艺术家创作的历史语境。在这些作品中,不乏有1990年代李山的油画《混沌大地》、顾德新的B系列油画,二十世纪末谷文达的G系列宣纸水墨作品、方力钧的水墨纸本《No. 17》,二十一世纪初的严培明自画像,毛焰、刘炜、刘野的肖像画,也有张洹、杨福东和罗永进的摄影或微喷作品。这些横跨了三十年的艺术作品为公众展开了一段中国当代艺术三十余年来的进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若干面貌。
「神话」和「历史」的相互交错显现了当代艺术无限的可能性,不论从创作、策展、研究亦或收藏来看,其丰富的维度赋予当代艺术多元化的特性。就余德耀和他的美术馆来说,其丰富多样的藏品为美术馆的展览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