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形玻璃注: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
0条评论 2014-07-14 09:34:39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金叶

\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辽宁省北票县十六国墓葬时,在北燕天王冯跋的长弟冯素弗墓中发现了5件玻璃器皿。在这其中,一件鸭形水注引起了考古界的格外注目。

这件鸭形玻璃水注质薄透明,表面微见银绿色锈浸,体横长,形如鸭状,鸭嘴大张,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并以粘贴玻璃条组成细部图案。颈部饰一周锯齿纹带,象征鸭颈的花羽,背上则装饰以玻璃液引长的细条粘出的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又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部贴一饼状圆玻璃。

这件玻璃注重心靠前,装满了水会自然前倾,使水溢出,空腹时头略抬,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由于后身加重,才可放稳。这不由得让人们产生一种猜想:它很像是《荀子·宥坐》中所提到的欹器:“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如果这件玻璃器真是戒劝人的“座右铭”,那就应该是中国自产的玻璃器了?但答案又是否定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件水注是以吹塑法成型。中国虽然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玻璃,但那时候的玻璃都是用铸造法制成的。而用吹塑法做玻璃则是罗马人的发明。同时通过成分的对比,鸭形水注的成分也更接近于古罗马的玻璃器成分,与中国历代的玻璃制品有出入。

有学者认为,这件鸭形玻璃水注很有可能产于今天叙利亚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是由西域经过草原之国柔然,然后传到北燕冯氏手中。玻璃器皿易碎而难以保存,可这件玻璃器皿从罗马帝国万里迢迢地被运到辽西,又被掩埋入穴1500余年,却保存得如此完整,仅仅是表面被侵蚀,实在算是一个奇迹。它是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