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超越肉身”——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巡回展(挪威.奥斯陆)
身体这一主题,在中国现当代艺术中一直占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它和中国现当代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特殊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当今社会,对个性的漠视和“身体”的束缚无所不在。从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启蒙运动,到文革后思想解放运动,到二十世纪末的社会经济全面开放,人们对个人,个性,个人价值,乃至人的身体本身的认识,体会,和阐释也有着一个渐进的过程。甘一飞教授策划的《肉身超越》美国展览展出了十四位有着不同年龄,经历,教育和工作生活背景的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包括了自文革后活跃于中国画坛上差不多三代的艺术家。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在经历惨烈的文革后,人们对遭受长时期摧残的人性和人的价值重新加以发现和认识,“一个大写的‘人’字”深深地烙在了当时的“伤痕绘画”,“乡土绘画”,和稍后的“理性绘画”中。九十年代后中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人的最基本生存状况有所改善后,人们对个体,个人价值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了不同的诉求,但对人性的回归和精神自由的追求一直是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关注的主题。甘一飞教授在此次展览中强调的“超越”正是传达了当代中国艺术家通过身体-“肉身”-或者抽象化了的人与周遭生存环境的关系来诉求对人和人的终极价值的认知。这次展览巡回至挪威奥斯陆,是将上次主题的延伸。
无论是五十年代生的秦明的《人体系列》,甘一飞的《带条码的肉身系列》,或是六十年代生的廖新松的《皮筋系列》,李新建的《涅槃》,以及更年轻的艺术家作品都通过对身体的直接描述,来释放他们对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呼吁,或写实,或表现,或明快鲜豔,或晦暗艰涩,或直接具体,或虚幻怪诞。这里既有对人的身体的诚挚探索,或对人性欲望的率真表达,也有对人与周遭现实的关系的深切质疑。
也有的艺术家则通过更为抽象的形式来探讨人与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的关系。孟涛近年的《呓山水》系列传达了他对社会、文化、自然、生存环境的思考,并将其转化为一种阐释和参与的主动文化行为。孟涛的《呓山水》系列并不是自然再现的被动体,而是对现代社会的人们在面对最基本的生存危机时回归求生本能的现象的思考,对现代人们生存环境的担忧,以及对解决生存环境危机的某种提示,是以风景元素为依托而参与诠释和试图改造现实的一种主动的文化参与行为。徐泽的《寂地》和《家园》,赵晓东的《野火》系列也从不同角度对人的生存环境及与之关系进行质疑。邱光平则借用马的肉身来象征人的命运的挣扎。
甘一飞教授這一次把展览帶到了挪威奧斯陸市政厅展出,给这个展览又增添了一层新的意义。每年一度在奧斯陸市政厅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是表彰对人类和平与世界安全作出贡献的人员和机构组织。当今世界许多地方人们的生命安全仍然遭受威胁、基本的生存权利得不到保证,所以为人类创造一个和平的生存环境依然是最需要关注的。对生命的渴望,对自由和平地生活的要求是所有的人应有的、共享的权利。这也是参加展览的艺术家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次展览中画家的作品通過对人、身体的描绘所传递给人最强烈的即是他们对人,活生生的人的本性,人的生命的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认识。在经历了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多年后,中国社会的一切都发生了之前不可想像的变化。但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认知,人性的回归,对身体和精神自由的追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衷心希望能有这些画家以他们的艺术一路相伴。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