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察】古代书画市场如何反映市场问题?
0条评论 2014-07-26 09:20:13  作者:大媛
【导语】2014春拍至此已告一段落,此前被当做“救市版块”的古代书画频现流拍。在已经出现回暖趋势时,古代书画市场为何会突然“搁浅”?除了古代书画市场自身的问题外,又折射出怎样的市场问题?

《功甫帖》事件“逼退”买家?

相对于前两年来说,今年春拍的拍品数量没有大幅度缩减,但市场精品的“缺席”和上拍精品低估价成交甚至流拍现象的频频上演,的确让古代书画市场流失了一大笔数额。另一方面,普通拍品少有人问津的现象也让古代书画市场雪上加霜。

今年春拍两件备受关注的拍品:陈洪绶的《四时花鸟册页》和赵孟頫手迹《致宗元总管札》均在保利和嘉德遭遇流拍,而古代书画专场也普遍在60%左右低成交率收槌。

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和“《功甫帖》事件”牵扯出来的古代书画收藏问题不无关系。事件处处击中古代书画收藏的本质问题,让人看到古代书画光鲜亮丽的另一面,也使更多想进入市场的买家打了退堂鼓。

1、古代书画收藏“二高”:门槛高,价格高
《功甫帖》5037万元高价成交直指古代书画市场“门槛高”,“价格高”问题。古代书画作品离我们所处的时代相距遥远,其中的文化背景、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等虽然是提高鉴赏能力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但门槛之高,使得不论对于收藏家还是对艺术爱好者而言,都未必是最佳的“入门读物”。这一点也是多位业内专家对涉入古代书画收藏的买家们最首要的提醒。此外,古代书画经过多年流传,本就有多数已经散失,其中精品更是鲜见。精品拍出高价自然在情理之中,虽5037万元在书画市场中并非“天价”,但这点也确实在不少买家面前又竖了一道门。

2、真假难辨,鉴定难问题普遍存在
事件中争议的中心即“作品的真伪”则是古代书画市场中的致命问题。这个问题出现在古代书画任何一件作品中。不去讨论“阴谋论”所指的“故宫博物院中的藏品也多半为伪作”一说,但客观来看,古代书画作品流传至今,似乎也只剩下相对的真伪了。若价格高昂的作品一旦真伪被推翻,谁最终来为这个价钱买单?

3、民间可流通精品罕见
虽然在中国美术史上曾有过大量的精品画作,但几次战争后,大量佳作或流于海外或遭到破坏甚至遗失,遗留下来的作品本就不多,而大部分作品又藏于国家及各地方博物馆内,使得能在民间流通的作品少之又少。古代书画佳作往往从海外征集得来,原因也在其中。

古书画市场“搁浅” 折射当代书画市场“炒作”?

古代书画市场自身原因自然是影响今年古代书画市场重要的原因,但古代书画市场偏偏在今年春拍“失利”一定也不能否认同属于书画版块的现当代书画版块市场在今年春拍迅速上涨对其造成的影响。

市场进入调整期后,便有人预言“中国艺术品市场将在短期内进入艺术品消费时代”,从近两年当代水墨市场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和近一年来当代水墨在一级市场的表现,无论是实验水墨或新水墨作品,还是继承传统画法的画院体系作品都得到了市场足够的肯定,而学院的积极参与及大量评论文章的涌现也在学术地位上给予了这些作品莫大的支持。在作品数量、学术力量、未来发展潜力、鉴定相对容易等方面相对保障的情况下,吸引藏家的注意当然就是显而易见的事。从一组数据来看,当代水墨在2013年春拍共有1104件拍品上拍,这个数字在2013年秋拍上升到1250件,在今年春拍则大幅提升到1628件(数据来源: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北京荣宝、北京翰海、北京华辰官方网站)。此外,当代水墨版块的高成交率也没有愧对“市场宠儿”的称号。处在调整期的二级艺术品市场将部分精力转移到当代水墨中去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而这种转移,势必对其他版块会有所忽略。

市场经济大环境压力大  “大款买家”消失

此外,有报告称,2013年世界经济继续向下滑行,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最低水平。而2014年经过第一季度后,经济前景依然堪忧。拍卖行业大佬也普遍反映今年春拍的新进买家数量减少,看不到近两年新买家大手笔竞买艺术品的情景,和市场井喷期的新买家数量相比更是相差甚远。这些新买家往往是近些年高估价作品的买主,他们的流失自然也成了今年春拍市场的遗憾,而他们的减少甚至将加重精品征集的难度。

【结语】 我们可能因为在调整时期古代书画市场突出的成交率而对这个版块刮目相看,也可能因为“《功甫帖》事件”对这个版块特点客观评判,还可能从大市场经济环境或其他版块的发展过程中看到它们对古代书画市场的影响。然而我们将如何在这些“观看”中找到市场发展的轨迹并给其划上正确的“延长线”?

编辑:颜媛媛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