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收藏的过程,就像是在收藏自己,若失去了自我定位,买卖将成为一种形式上的掠夺!
空间需要作品,而艺术作品成就空间。十几年前,开始收藏亦或是初步将艺术品与室内设计结合时,我就十分重视空间与作品的关系。因为两两相乘下所产生的化学变化,不但顿时能让氛围出现改变,艺术品也将更令人玩味。就像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籍一样,值得人们去深入阅读。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经营,渐渐地我能化被动为主动,从一开始单纯推荐作品,到能与艺术家、业主沟通。在成立“设艺之间”以公司化方式经营后,进而定制出一件专属于此空间的艺术创作,最终送给业主,让他们能够无压力地喜爱、拥有艺术品。透过这样的行为,也能让艺术家的生活无虞,全心专注于创作。与其说我喜欢艺术,倒不如说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令人感到十分愉悦。无论与艺术家的交往,还是搭配出一个具有艺术性的空间都如此。
而多年来,我的收藏步调也是如此。综观来说,我十分重视偶遇的缘分,只要作品本质具原创性,我都很乐意收藏,或是给予与室内设计结合的展出机会。但上述情况仅限一次!在初次的邂逅过后,会在第二件、第三件作品的购买与合作上,态度将越趋谨慎,在进一步与艺术家成为朋友,了解未来的计划与更深一层的创作理念后,再作决定。
一件出色的艺术品不应只在仓库中虚度光阴,更须肩负起美学的重责大任,让空间表现更加美好。就像服装的穿搭一般,从一个迷信名牌的人慢慢成为着重品味、自由的服装穿搭者,我确实摸索过不短的一段时间。秉持的理念也从只要喜欢就穿,逐步演进到今天的穿搭必须因时、地制宜,最重要的还要探讨如何穿得舒适。
摄影作品是我近年开始涉入的领域,于是乎,我也开始思考,到底摄影的本质应该是什么?我以5间工作室空间为展场、以策展人的身份策划出一档专属于自己的“野人献曝”收藏展,展出我自身喜爱的陈界仁、杉本博司、金仁淑等13位台、日、韩当代摄影艺术家的作品。这个展览一改既往单纯以作品搭配空间的模式,在本质的表现方面,尽量让摄影作品有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好比说近期于台北近郊桃园的地产项目中,为了实践摄影的“纪录”本质,我请了一位艺术家,实地探访建案前身——整地拆除前的老旧建筑,用他们手中的相机和艺术家的感性视野,去记录下属于旧式建筑的印记,并在接待中心中展出。与既往只是放几件摄影作品在现场相比,这是多么截然不同的感受。而这样的氛围,也会感染到进到这里的每一个人,让摄影不单单只是摄影,而是顿时拥有了自己存在的生命意义。
艺术品的知觉与生命,是人们所赋予的。在漫长的收藏路途中,在喜好之外,多半会出现竞争、显耀,获利等种种心态,让艺术收藏变得不那么优雅。收藏的过程,就像是在收藏自己,若失去了自我定位,买卖将成为一种形式上的掠夺!事实上,艺术与优雅不一定并存,但收藏也不应仅是土豪们的金钱竞速游戏。我常看到许多新进者,一掷千金,买下市场上最贵的东西,但后来发现与事实不尽相同时,就此退出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因为我自己也处于资本运行链条中的一环,对于市场“合理性的操作”,我并不反对,但金钱不断累积的背后与数字之外,应具有着其他的意义。就像现今盛行的室内设计加艺术结合风潮,为了吸引媒体的注目也好,举办比赛低成本取得作品的目的也罢,都应该持续,并系统性地建立起美学的标准,进而让民众能够真正地感受艺术之美。艺术家不是蛋挞店,不应在一窝蜂的热潮过后就销声匿迹。要像马拉松长跑,在严谨的配速、科学的训练机制下,最终获得掌声与荣耀。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