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一直对于他作品的展示方式有着苛刻的要求,他希望他的作品可以被高高地挂起,配合昏暗的光线,以达到一种沉浸甚至冥想的氛围。
如今,虽然他所要求的光线条件通常未能达到,但很多美术馆都曾为他设立过单独的“罗斯科房间”(Rothko Room),希望人们可以在他画作的包围中,感受到其中纯粹而强烈的情绪。(而在乔布斯生前的最后几年里,他开始思考苹果的新总部大楼的墙上应该挂什么东西才能激发员工灵感时,他研究的艺术家也正是马克·罗斯科。)
其实当你欣赏一副抽象作品时, 去直接感受它会比试图理解它更合适,因为它们首先会给你带来一种视觉引发的心理感受。罗斯科的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本人曾经说过:“我只对如何表现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感兴趣,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一些人在我的画前大哭,说明我的确表达出了这种感情。”
像很多大师一样,他在“成为罗斯科”之前也尝试过其它风格。那时候他在纽约打工养家,经常去MoMA博物馆里看展览,对于现代艺术大师们的作品感到茫然。直到他有一天看到了马蒂斯(Matisse)那幅著名的《红色工作室》(Red Studio)。这间几乎整个“浸泡”在红色颜料之中的小房间震动了罗斯科:
那是1949年,罗斯科绘画人生的分水岭。在那之后,他发现当色彩的使用纯粹到一定地步时,会产生一种比具象绘画强烈得多的情绪。而他在实践中把这种色彩运用发挥到了极致。
虽然罗斯科被马蒂斯启发,但他们的作品有着根本的区别。马蒂斯对于绘画本身(颜色的使用、空间的构成等)抱有浓厚的兴趣,但罗斯科却宣称对色彩与形式本身毫无兴趣,色彩只是他选择的表达手法而已。
并且,马蒂斯的颜色总是发散出一种愉悦,而罗斯科却是沉重的。据说他当年在看过马蒂斯作品之后,并没有立刻投入创作,而是转向了阅读,并对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到的“人生的悲剧本质”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对于人生的悲观态度,“转型”后随之而来的成功并没有带给他快乐。他认为他的作品是本质的、“宗教性的”,但市场上的成功却使作品不可避免地变成了上流社会的装饰品。
这种知识分子气的抵触态度很典型地反映在了他对待四季餐厅委托他的壁画工作上。他起初接下了这份报酬丰厚的工作(据说是三万五千美金,相当于现在的两三百万美金,但现在罗斯科作品的最高拍卖记录是八千六百万美元),随后在构思的过程中,他的目标很快就变成了“让这些有钱人都完全没有胃口吃饭”。但即使这样,最终他还是退还了佣金,并拒绝四季悬挂他的作品。
在这之后,罗斯科作品的颜色开始变得灰暗(实际上他原本为四季酒店创作的作品就已经是栗色和暗红色的了),尺寸则愈发巨大。如果你有机会去休斯顿,可以去罗斯科教堂(Rothko Chapel)看看他人生最后时期的作品:
这个八角形的礼拜堂里悬挂着罗斯科的巨幅画作,颜色简单、黯淡,仅仅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却传递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教堂在他死后被命名为罗斯科教堂,它是个没有宗教派别的教堂,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祈祷或沉思。
编辑: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