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中的故事——艺术家屠宏涛访谈
0条评论 2014-08-01 13:19:17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李晶

\

\

屠宏涛工作室局部
我们缺少新词汇

99艺术网:如今你的这些作品不容易看出是如何结构化的,你有一个自己的处理系统。

屠宏涛:读书的时候主要是学塞尚和贾克梅蒂,塞尚把世界重新组织过,引出了后来抽象主义的发展和挪移空间的概念。02年以后,我喜欢看莱比锡绘画,他们在插图和涂鸦里找到了很多图像挪移的方式。这些知识在学生时代提醒了我,空间是可以被扭曲的概念。在2004年的《幕布》系列与《或东京、或深圳、或成都》里面,我就尝试把不同的图像并置在一块。到现在的风景作品里都有强烈的处理空间的意味,破碎与变异的空间也一直是我的主要手法。

西方人说"挪移"、"拼贴"等等,制造了非常多的词汇来表述处理图像细节的方式,但是中国人在这方面有些欠缺。"并置"又是一个词,西方人很会造词。前两天我看到一条微信《本真主义:是谁害死了后现代》。老外又开始逐步制造新词汇了,艺术与艺术评论相互跟得很紧。知识分子需要创造,需要破坏,到对一种既定的概念和生存模式产生厌恶的时候就会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和一种新的阐释,这种东西需要有批评家或者是思想家,大家一起去磨合。我目前还是沿用西方的词汇,类似"拼贴",来描述自己的处理手法,这肯定是不准确的。

99艺术网:中国美术史属于发展阶段,处在翻译西方的阶段,的确缺少自己的创作,难找到自己的词,发明一个词汇去描述一些概念。

屠宏涛:我画了一年的纸本作品,纸上作画方式是平铺着,所以空间变得有延展性和自由起来。我开始画很多动物,发现这些动物能从一个空间钻到另外一个空间里边去,我称为"打洞的空间"。我从2010年左右开始做,在画面打很多洞,比如我会画一个山体,把这个天画到了地上,远山画在下边。这个空间在挪移的过程中你会看到一个山的角落在你的脚下,在画面里边不断地打洞。这到底算是拼贴、挪移还是什么,其实我自己也不清楚。而这种经验是属于壁画的:通过时间剥夺你对主体的感受。这种东西让我很着迷。我发现我画一张画的时候,其实空间是波浪的,这在长卷里边特别容易表现,就如同神游,你的感受有点儿飘忽飘忽的,在里边游来荡去的感觉。有可能树、草离你很近,有可能人很远。你其实是身处其中的,因为中国画的空间本身讲的是可居可游。

\

屠宏涛2012~2014年作品《松开地平线》
 
这不是一个埋没人才的时代

屠宏涛:我觉得当代的艺术没有一种信仰,没有一种集体的精神诉求,相反只有一种个人精神诉求。这种个人精神诉求又没有标准,只有类似的、觉得感同身受的人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关系,比如说你是高端的、时尚的,就会做某一类的艺术,同类人就会觉得很舒服;如果你是比较斯文、传统的,同类的一部分人又会感兴趣。有一些人更传统、更保守,也会有很多人感兴趣。所以说今天的价值观很分裂,你只能把握住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而这最终也是兴趣问题。你喜欢树枝、野草,你喜欢某些人的某种境遇,你觉得这种人在这个时代的感受让你体验到了某种东西,这是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和幻想。也是这种东西在支撑我画画。

99艺术网: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屠宏涛:人都是希望成功的,但是我自己觉得我还好,所有的一切都还算是正常。成功应该是你真正对绘画做了些什么。此外,你的深度,理解的深度,对人性也好,对自然也好,这才是使你真正成功的因素。中国社会本来就比较模糊,而要用某种概念去描述,我觉得有点儿为难。有时候理不清楚是很正常的,我们很多时候因为身在其中都理不清楚。

99艺术网:又是毕业季,你对新一批毕业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屠宏涛:我再做得更好一点,这就是我对我自己的要求。对他们的建议是,只要不着急就好。最好多出去走一走,然后就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爱什么,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是问题的关键。你只要喜欢一个东西,不论它保守或者不保守,甚至或者什么都不是,只要你真正喜欢,这才是重要的。你有一个基本的知识量和知识构架后,就会知道这条路是正确的。只要踏实做,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回报。今天的社会还是比较公平的,除了像富二代这样上帝的宠儿之外,对于绝大多数人,你有多少才华有多少努力,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编辑:李晶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