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那个叫马克思的德国人:描绘痛苦和悲伤的表现主义大师
0条评论 2014-08-06 17:32:41 来源:艺术视野 

20世纪上半叶,一个叫马克思·贝克曼的人,成了现代主义绘画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人。

这是个高产的德国画家,他的画作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风格,大大小小色调迥异的自画像俯拾皆是。这不免使人联想到荷兰画家凡·高,但贝克曼无疑比凡·高幸运,他生前就品味到了功成名就的滋味。

贝克曼的早期肖像画结合心理学的方法,充满了暗示和借喻的味道;晚年作品则浓墨重彩于象征主义静物画。他见证了德国现代主义绘画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我们不由赞叹:德国盛产哲学家,盛产音乐家,同样盛产画家。这是一个上帝偏心缔造的艺术国度。

每位看过贝克曼作品的人都会留下自己的印象,但一种堪称经典的赞誉是:“人,不会空着手从地狱回来。”如果了解了贝克曼画作的主题,就不难理解这句话了。

贝克曼在青年时期,就接受了叔本华和尼采悲剧式的哲学思想。他的绘画通常都是关于人类的痛苦、悲伤和绝望的主题,他早期的作品偏重于表现悲壮的历史题材,尽管这种题材一出现就获得了赞誉,但他很快就以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意识到自己绘画将面临的问题:即历史画家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独立的语言。另一方面,照相机也于这个时候问世,历史画家又进一步遭遇到摄影技术真实性的严峻挑战。

此时给予贝克曼重要影响的人是爱德华·蒙克,他鼓励贝克曼用臆想的方式去表现积蓄在心中的幻象。而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格吕内瓦尔德的代表作《基督受难》祭坛画则给了贝克曼更为关键的影响,它强烈的精神性表现、对痛苦和伤口的细致描画,以及复杂的折叠形式,无一不让贝克曼心驰神往。至此,他已经找到了捕获人类痛苦的技术和典范,而这些通过摄影术是无法实现的。

一战期间,贝克曼在部队中做了一名军医,这使他切实地见到了生活中最血腥和残暴的一面。这段经历几乎使他精神崩溃,但也为其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历史的悲剧在现代社会一再重演,贝克曼也终于找到了自己宣泄情感的突破点。

可以说,贝克曼是一个犀利的社会批判家,他的笔下几乎都是丑陋的嘴脸或者残酷的现实,标志性的粗黑线条蕴藏着强大的不安和爆发力。但是,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唯一的愿望就是他画的作品能够是美的,因为涤荡所有不幸和痛苦的目的,是使人类最终有勇气通往自由与幸福之路。

编辑:黄亚琼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