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博物馆:一票难求
0条评论
2014-08-07 09:10: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陈晨 马晨婧 李希然
又是一年暑期到,与这个季节的温度同样火热的,是博物馆居高不下的人气。暑期来临后,不少家长纷纷选择带孩子走进博物馆,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去参观自己感兴趣的展览,一些博物馆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状况。然而,博物馆人气爆棚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人气冷热不均、不文明观展时有发生、观众体验不尽如人意……
暑期“热”了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北京天文馆、抗日战争纪念馆、军事博物馆、地质博物馆还有美术馆,这些我都经常去。”在北京通州区运河中学读高一的叶静雪同学是个不折不扣的“博物馆迷”,提起博物馆,她有着说不完的话,“我最喜欢的还是天文馆,因为它让我对宇宙衍生和星球奥秘产生很浓的兴趣。博物馆可以把书上的知识变为现实,我能在这里学到很多历史和文化知识。”在叶静雪的暑假时间安排上,博物馆自然地分走了一大杯羹。
和叶静雪一样对博物馆痴迷的人或许不在多数,但和她同样有着在暑期参观博物馆想法的学生和家长可能不在少数。目睹珍贵的文物、亲身感受历史的变迁、亲自体验科技的奇妙……博物馆所提供的,是课本上可以了解但却无法感受到的文化、历史、科技知识。因此,博物馆成了暑期里多数孩子和家长的不二之选。
“本来周末计划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看看恐龙展,可上官网一看,未来10天里,每天数千个免费预约参观名额都满了,只能等下下周了。”北京市民张先生遗憾地告诉记者。
作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先进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一直是青少年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窗口,今夏这里依然是不少家长和孩子心中的宠儿。馆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暑假以来,这里每天都要迎来至少4000人次的参观者,周末的参观人数更是超过工作日。
在首都博物馆,记者了解到,自暑期以来,每天有超过5000人次的观众来到这里,最多的时候日接待量接近8000人次,学生是馆内的主要观众。
在记者近日走访的几家博物馆中,国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等一些受观众欢迎的博物馆几乎天天爆棚,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座年接待观众数量超过一千万人的博物馆,7月以来,故宫已接待超过185万人次观众,其中有12天单日接待观众数超过8万人次。
这样的景象在国外也同样上演着。盛夏,每天数百万游客涌入卢浮宫和欧洲各地其他著名博物馆。卢浮宫成为全世界最繁忙的艺术博物馆,2013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930万人次。
毫无疑问,这个暑假,能与火热的温度相抗衡的,可能就是各地博物馆爆棚的人气了。
“大热”的博物馆也有烦恼
导游的高音喇叭声,孩子的跑动和呼喊声,游客的喧哗声……一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就能听到一阵阵吵闹声。尽管展品旁都竖着“请勿触摸”的标志牌,但孩子们往往难以抵御与“恐龙”“长颈鹿”零距离接触的诱惑,纷纷伸手“感受”。在露天展览的坦克展区,一些家长越过围栏,将孩子抱入展区,让孩子把手搭在展品上拍照。走访中,工作人员“小朋友,不能摸”的提醒声不绝于耳。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暑期客流量太大,馆方的保安、保洁、展品安全与维护等各方面的压力都增大很多,目前还没有有效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游客自觉。”
在国家博物馆展厅内,记者看到的是人流拥挤的景象。展厅外,公共休息区内的长椅上则坐满了游客。中午12点,休息区已经人满为患,许多游客只能在台阶和空地上席地而坐。一对带着孩子的中年夫妇在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厅前的台阶上坐下,打开旅行包拿出几袋糕点和水果,一家人就这样吃起来。孩子的妈妈告诉记者:“没办法,我们也不想这样,但休息区已经没有空位可以坐下了。”
王君梅一直在担任苏州博物馆志愿讲解员,这个暑假她也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她告诉记者:“和苏州博物馆相比,国家博物馆的空间要大得多,但我刚进馆时没看到对应的游览指南,有点儿迷路。而且现在是旺季,来参观的人太多,我找了好几圈,都没找到能休息的地方。感觉游客太多,还是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参观体验。”
一方面是拥挤的人流影响了参观体验;另一方面,不少游客也纷纷向记者抱怨很多展览看不懂。
“我刚才去了国博新推出的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览,油画旁边的小牌子上只有作者名字、雕塑名字和创作日期,完全没有关于创作背景、艺术特征和收藏价值的介绍。我们一般市民对罗马文化也不熟悉。每一个展览品的背后都是有故事、有历史的,观众非常渴望通过参观了解这些东西,孩子们也能从中学到知识,提高兴趣。”说起这次观展,游客李女士觉得有些遗憾,“单纯的观展难免只是走马观花,看完了也不了解藏品内涵,反而成了一味拍照和旅游。”
在观众休息区,一位家长向记者表示展品的解说词直接照搬教科书,太过刻板,“别说是孩子,就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也看不懂”。记者在参观时也发现,很多静态的展览并不太能吸引观众,多数孩子在一些互动项目前排起了长队,博物馆变成了“游乐场”,很难说一趟博物馆之旅能给他们留下多少印象。
展览如何更好发挥教育功能
在国家博物馆的“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上,苏女士花了3个小时紧跟在讲解员身后,津津有味地听着讲解。作为国博的常客,她告诉记者:“这个讲解员讲解得特别有趣,而且每一次讲的文化典故都不一样,就这样不知不觉,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激发了我对文化研究的兴趣。现在一到周末我就会带孩子来这里,孩子也很兴奋。”
算是半个行内人的王君梅认为,博物馆对游客产生的作用大小,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展品讲解水平的高低。“博物馆藏品蕴含着丰富的典故和常识,这才是讲解最精华的部分。”王君梅说。
除了有趣的讲解和良好的参展环境,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重视暑假期间与中小学生的互动,提升游客的参与感。故宫博物院为青少年“量身定制”了“朝珠DIY”“皇帝的新衣”等系列教育活动;四川博物馆在儿童区为喜爱蜀绣的小朋友特别推出暑假培训课;河南博物馆开启为期两个月、包括五大板块内容的“第四届暑期少儿活动节”……
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看来,欧洲的美术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在艺术鉴赏、收藏和公众教育等方面做得很好,展品丰富且质量高,经常举办“走进博物馆”等文化艺术体验活动。“相比之下,我们的博物馆在选题、内容策划、展览的表现手法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很多展览主题常年不变,不太切合老百姓的关注点,需要配合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进行更新,更加注重观众的体验度和与观众的互动。”他说。
“我们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尽可能多提供机会,让青少年了解故宫,理解传统文化。”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日前透露,故宫正在筹备上线一款名为“皇帝的一天”的App,其中会有游戏和电子书的内容,目的是让人们能够通过该产品了解到皇帝一天的生活,并从中获悉“勤勉、孝顺、克己”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复旦大学教授陆建松指出,博物馆要改变以往过时的理念,树立“重馆更重教”的新理念,“收藏研究和展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研究成果展示给社会公众,特别是服务青少年教育。”博物馆是学生们的第二课堂,是成年人的终身课堂。毫无疑问,国内博物馆在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编辑:孙毅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