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家如何炒作自己
0条评论 2014-08-07 15:51:36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陈丽君

当代书法家如何炒作自己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书法热在艺术界蔓延,一直延续至今。书法市场的火热带动了无数爱好者对书法艺术的痴迷与追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代书法创作的发展。与此同时,书法大赛、书法大展将许多非大家、非名家的作品抬到很高的地位,于是在书法界便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大师、大家、圣手等荒诞现象。那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背后是否有推手?谁又是最终的受益者?

“头衔热”一条私下操作的潜规则

如果“有幸”接过某些书法家的名片,绝对会令你眼前一晕,各种虚虚实实的职务和头衔五花八门。动辄自称世界某艺术组织负责人、世界级艺术大师、文化名人,各种机构的会员、理事、秘书长、研究员,凭此名片而“明骗”,招摇过市,或混吃混喝,或疯狂敛财。

一些书家对多如牛毛的书画组织和社会兼职统统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将其作为资本提高的价码。受官场文化影响,一些书家千方百计挤进政协,或者官员投机钻营,只为一个主席、副主席的头衔而争抢,其实争抢的是头衔背后的利益。

书法作品作为艺术品,被赋予商品属性进入文化市场,在书画市场早已形成一条私下操作的潜规则:以官职大小来确定润格。加入了省书法家协会,就是公认的艺术家;当了协会的理事,就是公认的著名艺术家;当了协会的主席副主席、就是公认的艺术大师。在这个凭借身份看身价的时代,一般而言,书协会员比非书协会员的书家作品自然是“钱”高一筹,理事与主席们的行情更加水涨船高。这是挤破脑袋也要进入省级、国家级艺术家协会的逻辑,也是当今社会人们的粗略共识。

这种现象也激发了一些书家的虚火飙升,也满足了社会上一些机构的利益需求。这些机构利用一些书家的虚荣心,投其所好,廉价地封其为各种大师,或者为其办理协会会员,书家则是或交钱或寄作品,遥领盛情、心照不宣,因为这些头衔都可以成为他们作品价格的金字招牌。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某书协改选时,会出现“选出”的协会主席们多达24位,顾问26位,总数达50位的庞大主席团。

“展赛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自1980年举办“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至今已历经34个春秋。而期间种类繁多的书法展、书法大赛,更如雨后春笋般难以计数。可以说,书法展赛是我国当代“书法热”的直接推动力之一,也成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出人头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最终捷径。

但是,展览的集中性和频繁性也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而当今在艺术快餐化倾向的导向下,全国最高规格的艺术展览一年数度征稿,动辄数万件作品在短短的三五天就被评为几百件入选作品,这种评选活动往往使得“展厅书法”成为书法审美的主要评判标尺:重视觉、重个性、重制作等,这也导致书法审美标准的偏移。所以,每次展览后,获奖和入选作品总给人以平庸之感。有的爱好者经过三五寒暑,便可入选全国性最高规格的展览,甚至获奖,从而成为所谓的书法家,他们甚至对书法艺术产生的文化背景茫然无知,错字硬伤比比皆是。展览文化也导致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应对展览和大赛的“书法技术家”。

此外,个展热潮也在持续升温。书画展的各种类型、各种形式层出不穷,看似艺术的繁荣,但良莠混杂,甚至一些作品粗制滥造、假大空乱,大肆包装炒作、招摇过市的展览也随之而来。某些展览开幕式上红旗招展、彩球飘悬、嘉宾纷至,领导、媒体聚集,相当热闹,表面文章做足之后,则大功告成,之后的展期观众甚少。而且,很多书画展览开幕式成了书画家聚首的场合,大家借此机会互相问候,更多的成为书画家交流、合作、宣传的平台。当这种展览功能逐渐弱化的时候,不拘一格的小型展、不重外表注重内容和质量的沙龙式展出越发多了起来。这些“展览热”的背后,是一连串通过展览获利的艺术家、策展人、美术馆、画廊等。

“形式热”一个制造轰动的噱头

现如今,有的书家既没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不学当今美学的审美标准,而是凭着个人好恶,异想天开地制造着以丑为美、颠覆传统、所谓创新的“现代书风”。诸如“变形异”、“孩儿体”、“新狂草”等;还有些书家想方设法用各种形式来标榜、吹嘘自己,以达到使人关注自己的目的,出现诸多如“天下第一笔”、“天下第一大字”、“天下第一榜书”、“天下第一长卷”、“天下第一竹笔”、“中华书法奇人”等各种“封号”的书家。

艺术家打着“现代书法艺术”的旗号,实则都是在制造文化垃圾。这类书法其实是一种无根无由、无秩序的文化垃圾,既无传统的章法,又无文化内涵,更无书法艺术的形式美、空灵美、韵律美。而此类问题绝非一个地区或个别人存在的现象,而是在不同地区、不同的书家身上都曾出现过的问题。其原因就是在名利思想的驱动下,他们不尊重艺术创作规律,而是为了急于成名,快速赚钱。

追求用形式创造名利的这些书家,不再潜心研究,不再精心创作,而是热衷于包装、炒作、上市,也就导致书法界随意涂抹、荒诞怪异、胡写乱写,甚至出现了怪诞不经、无章无序,错字、漏字、别字连篇等现象的发生。

此类借形式沽名钓誉、吸人眼球而超越书法艺术本身的作品,虽然短时间内会创造轰动效应,带来某些利益,但长期以往并不可取。这种形式与风气会使得一些不明就理的人或初学者误以为这种怪异和所谓的抽象,就是一种创新,就是一种发展的方向,使得有些书家会放弃正脉而竞相模仿。但从其主观上看,其创作之表象是浮躁的,是一种投机心理、想走捷径的心态在作怪。而书法作为一门功夫艺术,需要淡定从容的平和心态,以及深厚的文化修养,没有情感与思想的融入是很难创出精品佳作的。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