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春辰:双年展一定要讨论问题
0条评论 2014-08-08 16:05:43 来源:艺术中国 

\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

记者:最近互联网和媒体又开始对双年展这一话题进行关注,近年来双年展越来越多,但是好像逐渐失去了其影响。您正好从柏林刚参加了国际双年展成立大会,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次会议的内容以及您的观点?

王春辰:双年展是一种展览机制,它本身并没有过时和凋敝,相反它在当今国际世界依然被认同。

这次在柏林举办的是国际双年展成立大会,由多年举办双年展的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机构组成。成立这个协会的动力是在上一次光州双年展举办了一次世界双年展论坛,在那次论坛上大家倡议成立一个国际双年展协会。今年是成立大会,并推选了首任理事单位,大会协会的主席等等。开这个大会的同时正好有柏林双年展,所以选取在柏林双年展的会场开的这个会。

那么为什么成立这样一个协会呢?实际上是讨论双年展在今天世界范围内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大会讨论的问题,第一是为什么双年展(Why Biennial)?第二是为什么要联合起来(Why Associate)?为什么需要双年展呢?当今世界我们遇到很多问题:社会转型、文化全球化等,文化的独立性受到挑战。这种挑战在过去的双年展里都所反映,双年展讨论的主题并不是一个艺术问题。如果双年展讨论的是一个艺术问题,你可以回到学院,艺术展览美术馆。恰恰双年展是一个跨地区、跨文化、甚至是跨国家的综合性机制,所以才能把大家关心的问题放在一起。将艺术家、策展人和双年展之间发生的论坛和讨论结合在一起才构成双年展。

如果双年展只是展示一些作品,就不是双年展。双年展是从整体上产生问题、讨论问题,然后引起我们对文化问题的思考。在双年展中你会看到很多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不习惯的艺术形式,像装置、表演、行为、录像等,这些有助于人们去讨论问题,而并不只是视觉上的欣赏。通过双年展这个机制把不同学科的人,不同专业背景的人集合到一起,让全世界发生的文化冲突、自我的流失,包括政治议题给大家造成的焦虑得以解决。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国内做的双年展可以说是相距甚远。讨论问题与否,这是衡量双年展的一个重大标准。

另一个方面怎么做好双年展?为什么双年展可以解决大的问题,为什么要联合起来?

这次参加会议的主要是欧洲学者多一些,韩国和日本也有,美洲少一些,差不多有100多位。这些专门做双年展的机构和策展人,在资源、信息上进行讨论。比如罗马尼亚青年双年展是一个很大的展览,得到了罗马尼亚文化部的支持。他们用青年人这个比较敏感的人群去反映社会。我和他的策展人聊了中国的青年展,后来他给我来信说我们上次聊的特别好,我们能不能联合起来在罗马尼亚策划一个扩大中国青年艺术板块的双年展。通过这种方式,就能明白为什么要联合起来。双年展这个问题在于我们怎么去做,而不是它本身已经无效,真正有效的地方我们还没有发现。

双年展做不好是因为脱离了和社会发生的互动关系,才越做越没有意思。如果和社会紧密结合,那它的有效性、影响力都会发生。我们不要仅仅把它看作是一个媒体的传播或者旅游的名片。那都是一个附加的东西,不是它真正本质的含义。

记者:柏林期间您在微信朋友圈里写到“没有观念,以后就不要说是当代艺术”,这是您这次的一个体会吗?

王春辰:对,也算体会。有时候我写这个东西带有点调侃的意味。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双年展还是给人带来一种观念上的一个思考,甚至是震撼或者是一个处境都可以,就是说我看到之后我会想一些问题,或跟我的生活会发生一种联系。

如果没有这样的话就说它就没有意义,刚才我也提到双年展的意义不是为艺术服务,它是为一个社会公共议题服务。因为在一个现代社会里面它一定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只不过这个话题是运用双年展这种艺术的方式去引起大家的讨论,双年展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公众也会看到,这方面我们一般不强调,但不强调就失去了双年展的意义。双年展可大可小,怎么做是可以讨论的,但是怎么做你不能离开要讨论问题这个真正目的。

这次有一个丹麦的机构要做哥本哈根双年展。哥本哈根还没有双年展,这一次他们组织去观摩,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有了一套方法。他们计划2017年举办首届,这个双年展跟其它的双年展都不一样,它会邀请很多艺术家,我们一般双年展就是展品布置好之后在3个月或者6个月大家去看。它不,它每天都要换新作品,也就是说他这个双年展期间,艺术家是要始终在场的,就像写出版新闻报纸,你天天要出版报纸,这就给艺术家提出了一个挑战,你能不能每天都让自己处于思考状态。展出的其实是艺术家的思想或者是艺术家与社会互动的关系,不见得就是一个作品。我就在想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人,你会发现这样的展览方式对参与的人要求太高了,一个月下来个人高度紧张,然后你的作品随时都会发布出来和公众互动,你看这种构思多好,我一听这太有创意了。

记者:最近中国的二、三线城市都开始兴起“双年展”的热潮,但其实并不具有学术探讨的实质,您如何看这种现象?

王春辰:大家只是追求热闹,但对于它的内涵并没有掌握。中国各大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想如何发展文化,所以都想举办双年展。但名字好叫,内涵却难以把握。特别是在中国这种文化环境下,据我所知很多就是国内常规展览的一个翻版。双年展也不是一个按照艺术门类的命名,比方说抽象,新水墨,新工笔等等,它是一个社会议题。这个议题一定是会带来广泛讨论的,它具有社会学价值和政治学价值。国内会有人说双年展没有意义了,可能是在中国的双年展没有发挥它的作用。看起来好像是一些艺术家在串场。真正的双年展不是为了提高艺术家的声望服务的,而是借助于艺术家的作品。

记者:在您看来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国内艺术双年展的发展?

王春辰:希望大家去讨论中国的双年展具体的问题或者是我们怎么把它办好,而不是对双年展表示质疑、批判、谩骂。

批判是对的,但是前提来讲作为观众来讲当然是能提出很多的建议,但观众不能主导双年展怎么办怎么做,主要是支持双年展的人,那些主办方才会让这个双年展变得更开放更有效。其实有时候会觉得双年展很可惜,在今天都是用双年展的方式来展示对社会发展的敏感和展现真正的文化高度和文化态度。如果我们只把双年展做成一个窗口,一个嘉年华,那肯定都无效,它是做文化交流而这个交流又是开放的。它如果不讨论问题就不要叫双年展,就会产生一个无效的行为。

编辑:黄亚琼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