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查阅其他有关《戴帽子的男人》的信息时都显示此画收藏处不详,我已经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了,这幅画目前正是由南京国际美术展主办方布罗德文化投资收藏。此画是毕加索 91岁高龄时所作,在此画完成的第二年,画家便与世长辞,因此,这幅画可视为毕加索晚年的墨宝。初看此画,中国水墨画的风格立即映入眼前,酣畅淋漓的大笔触挥毫于纸面上,他以一个艺术家的灵性、豁达的胸襟,用有力度的笔法彰显了个性张扬的人物。画家在晚年还能保持如此的创作精力,实则难能可贵。
也正是这幅画显示了毕加索与中国艺术的紧密联系。这又要说起毕加索与中国的第二次相遇,当年张大千携夫人拜访毕加索,毕加索拿出百余张自己临摹的齐白石作品给他们看,并且很认真地对张大千说:“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何以要跑到巴黎学习艺术?”在毕加索看来,齐白石画鱼并没有画水,他却能感觉到鱼在水里游,而齐白石画的墨竹与兰花的意境也是他实现不了的。毕加索对于中国文化代表团发出的希望他能够到中国访问邀请,并未同意,因此民间一直有“毕加索不敢来中国,是因为中国有齐白石”的说法。
当然有不少人对这段趣事持怀疑态度,不过这幅《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似乎印证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一提的是,确切的说这幅画应该叫做两个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因为除了占满这幅画面的正面男子外,还有一个被很多人都忽略了的另外一个男人,他位于画面的右下角,同样带着帽子,描绘了一个男子的侧面像。这两个男人的表情实在是耐人寻味,正面像男子面部表情诙谐充满趣味,像是正在与人言欢,兴意正浓向上扬起的帽子更是增加了人物的喜剧效果,就如马戏团的小丑一般。而侧面男子确实怒目直视观者,长长的鼻子,像是与人争吵,画家漫画式的幽默感是风格多变的画家给观众的又一份惊喜。创作此画时的画家已经是集名利与荣耀于一身,对人生的态度更加豁达,乐观。画中的幽默感表现了画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态,就如画中的人物,人老心不老,笑对人生,这大概也是画家自身的写照。
画面看似无拘束,却是精心安排,人物面部比例的协调和五官的立体效果体现了画家的用心。画家对于人体的掌握早已是得心应手,再加上中国水墨在画中发挥的作用,让此画像极了中国泼墨大写意。在此,毕加索对墨水的应用丝毫没有门外汉的胆怯,相反地,画家用浓墨表现出帽子的顶部,帽檐和头发则用淡墨描写,其间层次分明,宛如一位成熟的中国画画家。在鼻子和耳朵部分,画家用钢笔细线勾勒出轮廓,寥寥几笔,神已具备。浓须,黑眉与脸部的墨水的晕染形成鲜明对比,主次分明。画面中的人物。更应证了毕加索在受非洲木刻等多种异域风情的创作影响后,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勾起了画家的创作欲望,这便是画家对中国艺术爱好的绝佳证明。
该画作绘制于毕加索晚年,强烈的色彩让人过目不忘,人物造型犹如埃及皇后式的侧面与正面巧妙地的结构融合在一起。这是我们所熟悉的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经典构成。画中女子是毕加索的第六位情人方斯华姿·吉洛特为原型创作的,纯色块的碰撞,果断的线条勾勒,面与线之间一松一紧,塑造出了这位毕加索情人中被公认的最聪慧的女性形象。
立体主义强调的是“不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戴绿帽子的女人》中画家简化了人物的服饰,发型,以大块面的绿色描绘帽子、衣服,这些与女子褐色的头发、黄色的背景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明快、饱满而又简单的色泽,更加烘托出女人灰色的面部以及巧妙的分面切割。在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同时,同样富于装饰意味。
这件青铜雕像是毕加索与安布鲁瓦茨·沃拉德的重要合作作品。雕塑设计创作于毕加索青年时期,也是他刚刚进入“粉红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造型上,开始追求几何形棱角和简化结构,形成了一种古朴稚拙的风格,线条自然流畅,可以从中窥见他之后在立体主义时期对同类型非洲艺术的向往与追求的必然性。这幅画创作于1925年,正是毕加索经过立体主义的创作后向着“超现实主义”阶段过渡,正在寻找新的风格时期。画中被分解的吉他和人体已完全没有了人们所见到的形状。被分解的物体呈几个几何形组成的画面。毕加索是非常有想法的艺术家,不管是何物,都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感觉。
在这样一幅铅笔和钢笔画中,画面显得随意不随便,每一笔所到之处都恰到好处,吉他和人体之间的重叠没有杂乱、繁复,一切井然有序,不大的纸面上画家用简单的艺术语言描绘了最生动,又最具个性的艺术作品。平面化的形状,没有了立体主义时期三维空间被分割的几何形,取而代之的是完全二维空间的视觉效果,毕加索的这种尝试是对自己的又一次超越,以更加抽象化的形式表现日常生活。相比较完全抽象、异形化了的人物形象,画面中唯一能够让人立刻分辨出的便是那个简化扭曲了的吉他,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在之后的1926年,45岁的毕加索以集合物手法创作的“吉他”系列。这一系列的作品里,物件看起来像是被切开、一层层歪歪斜斜地重叠在平面上,这种具有高密度拼贴画特征的作品,很像经过剪切、黏贴、组合而成的设计。这种全新的绘画风格不仅为毕加索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对后世的艺术家更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意大利当代艺术奠基人Aleberto Burri,甚至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利希滕斯坦的作品中,都能觅得向该风格致敬的痕迹。而这幅简单的分割画草图,极有可能是这一系列伟大的艺术道路的起点。
“年轻的画家”用新鲜的画风打开了观众的视野 ,艺术的魅力无穷尽,不断的创造更新,从不刻意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画家独特的思想就是艺术的精华。不同形状的几何构成以直线为主,线条刚劲有力,少许弧线保留了人头部的形象,打破了呆板的格局,增添了些活泼和柔和感。相互交叠的物体,或留白,或以不同的阴影处理方式加以区分,重叠处没有任何的特殊表示,仿佛就该如此,毫无违和感。形象看似简化,却掩盖不住画家的精心布局,每一块面积的处理各不相同,留白处填上几笔星号为装饰,在块面中填充直线或网纹格,这些处理细致入微,被分割的形体形态各异,有意识的表现更像无意识的自然生成,浑然天成,体现了毕加索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左边的物体更具立体感,是画面最为厚重的部位,使形体不至于像是漂浮于空间,是重心所在。观众初看之下,必定是不知画中所云,主观性极强,完全抛弃了客观形体的描绘。物体本该有众多几何形组成,画面只是将这些几何形打乱重新组合构成,不规则的几何体犹如跳跃的乐符,节奏明快。
毕加索最难能可贵的是他那永不枯竭的创新精神,在艺术形式多样化的时代里,不跟风,不墨守成规,始终坚持己见,当他的风格渐渐被人模仿时,他又进入了另一个创作阶段,他和其作品散发的魅力就如他的创作激情般,永不退却,作为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当之无愧。
鸽子在西方艺术史中一直有着不同的寓意。在希腊神话中,鸽子是爱神阿芙罗荻忒的宠物,寓意爱情和生命的轮回;文艺复兴时期,圣洁的白鸽又成为圣灵的化身,经常伴随耶稣出现。鸽子一直是毕加索钟爱的艺术形象,1949年,毕加索的一幅以鸽子为主体的石版画被推荐为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的吉祥物,并印制成宣传画,鸽子从此成为和平的象征。
毕加索对鸽子的感情简直已经到了极致的地步,在他上小学的时候,作为“差生”的他不肯上学,除非容许他抱着鸽子上课,说是上课,就是在教室里抱着鸽子玩。一两次之后,老师也容忍不了鸽子破坏课堂纪律了,于是毕加索是经常不上学。
从童年时期开始,毕加索就画了很多有关鸽子的作品。毕加索的父亲对鸽子充满了感情,鸽子似乎成为毕加索家族审美观中的一种象征,毕加索对鸽子的爱似乎是与身俱来,但父亲对他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由此看来,父母果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下一位艺术大师的人物就落到身为父母的你们的肩上了,鸭梨山大有没有。在毕加索记事起,他就与画笔为伴,这为他的毕生事业奠定了基础。在7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学习正规的学院派油画,并可以毫不费力的画出绘画模特每一个精确的细节。毕加索不仅继承了父亲唐·若塞的绘画天赋,更继承了父亲对鸽子的爱。幼年的毕加索喜欢和父亲一起去看鸽子,喜欢静静呆在一旁看父亲画鸽子,喜欢带着鸽子去上学,喜欢和朋友一起谈论鸽子,渐渐地鸽子成为他情感的寄托,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49年巴黎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的海报画着一只形象生动的白鸽,自此人们第一次认识到了“和平鸽”。这只出自毕加索笔下的鸽子,在他的心里至少翱翔了六十年。毕加索借由画和平鸽,来表达艺术家爱好和平的政治信念,并由此表达世界人民的心声。鸽子给毕加索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使他看到了和平、看到了美好、看到了希望。
摸鱼的手》这是毕加索晚年的又一代表作,创作于毕加索的陶艺成熟时期,这是从1947年到1971年截止,毕加索在玛都拉创作的2000多件陶瓷作品之一。从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老年毕加索性格里的童趣和纯真,天马行空的造型想象,人体、鱼,这些自然的题材,被赋予了简单的线条,坚固的体块以及地中海系配色,形成了灵动的平面组合,透露出自然温润的气息。
晚年的毕加索,更像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年龄的增长并没能削弱他对艺术的好奇心,1946年夏天,65岁的他带着情人弗朗索瓦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克劳德(Claude)和帕洛玛(Paloma)来到小镇瓦洛里斯度假,这是个美丽的、有着传统陶艺制作基地的海滨小镇。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邀请他们去附近在手工艺市集小逛,毕加索随意地在小摊上捏了几个小件,还有幸认识了当地著名的玛都拉(Madoura)陶艺工坊的拥有者──乔治和苏珊夫妻,他们让毕加索随意使用其陶艺设备。
毕加索的陶瓷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他曾经制作了13个甜点盘,作为1949年送给美国传奇女演员Rita Hayworth 和穆斯林王子Aly Kahn的结婚礼物。毕加索将零散的不系统的生活感悟,凝固于釉上,他又试图打破人们对陶瓷粘土的偏见,坚持认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陶艺产品应该被平价销售,要让普通民众都能用得起。于是这些原本只与水、火打交道的特殊泥巴,在毕加索的手中化腐朽为神奇,具有了全新的生命力。
这个夏天和南京青奥会、南京国际美术展同样火爆的当属“小苹果”了。在金秋十月南京国际美术展世界艺术大师作品展中你可以近距离欣赏到毕加索的《苹果篮》。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从上图中风格迥异的苹果我们能直观的感受到他的多变,如童稚般的游戏。从这些苹果中我们能感受到毕加索粗犷刚劲的个性,虽然绘画手法不同,但这些画面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毕加索,这位西方绘画史上最有创造性、影响力最为深远的艺术家,其画作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着不朽的地位。在他92年的生命历程中,有80余年都与艺术创作联系在一起,其艺术天赋在人生道路上夸张而充分地展现,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其中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所以,你准备好了与大师的相遇了吗,让我们金秋十月共同见证毕加索与中国艺术的第四次相遇。
编辑:黄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