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日,“那日松的微博”微博消息称张祖道老先生逝世,引起关注。经查证后获悉摄影名家张祖道老先生已于2014年8月(具体时间现无从核实)仙逝,享年92岁。
张祖道,摄影家,1922年生于湖南浏阳,1945年入西南联大社会学系就读,师从潘光旦、费孝通,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2007年《江村纪事》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 社出版,后来成了很多人的枕边读物。同名影展参加“第三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获摄影艺术特别贡献奖。张祖道被评为当代中国纪实摄影的里程碑式人物,2012年5月,张祖道获得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13年9月,获得第13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致敬奖。
老先生在世期间广泛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影像,这些建立在社会学理念基础上的朴实影像,呈现的是历史节点之间中国社会的对比和变化,配合翔实严谨的文字资料,以其所具有的文献价值,成为了用摄影反映时代变迁的经典篇章 。朱自清、曹禺、梁思成、林徽因等大师也曾分别走进张祖道的镜头,在他2009年8 月出版的影集《刹那——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剪影》好像一部近现代史的影像备忘录,记录下无数名人真实的一面。90多年来,张祖道老先生始终没有停止对人的关注和凝望,始终没有丧失对摄影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老先生的逝世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悲伤之情,一些人在微博上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左靖发微博:“祖道先生的《江村纪事》曾是枕边读物。哀悼。”
鲍昆在微博表示:“太不幸的消息了。怎么现在才披露?想起去年应文斗之托去看老道家的下水有无改造可能,今年春节和闻丹青又去,将平遥致敬奖时张国田准备送给他的“三百六十五里路”歌曲送给他。一晃不在了。他的去世是摄影界的损失,更是社会的损失。他照片上那些珍贵的历史信息不会再有了。他带走了。”
云南-段二表示:“我非常喜欢的老人,对待晚辈很谦和,谈起往事会像小孩一样笑开了花。记得他有一个中药柜一样的大柜子,分门别类装着六十多年来的底片。老人一走,不知那些底片会落到哪里?”
摄影家履历
1922年出生于湖南浏阳县东乡一山村。
1944年4月,辗转至云南昆明准备投考西南联合大学,先以打工维持生活。
1945年7月,入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开始接触摄影。
1946年5月,西南联大结束,恢复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8月赴上海进行工厂调查,11月赴北平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继续学习,用节省下来的生活费购买了旧韦尔塔(Welta)蔡司折合式120照相机一台,拍摄校园生活、北平风光习俗等,并和朋友组织周末摄影社。
1952年始任北京《新观察》杂志摄影记者、编辑。
1954年8月,随社会学家费孝通师访问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草原牧民。
1956年12月至1957年1月,随社会学家潘光旦师赴川东南、鄂西南地区考察。
1957年5月,随费孝通师“重访江村”, 赴江苏吴江县开弦弓村调查拍摄。
1958年,下放河北怀来农村劳动。
1960年7月,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美术编辑。
1961年7月至1976年4月,任中国摄影学会《中国摄影》杂志编辑,作品入选过两届全国影展,也获得过荷兰新闻摄影展荣誉奖。
1976年5月至 1979年6月,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人民戏剧》杂志摄影记者。
1979年7月至 1987年6月,调回到复刊的《新观察》杂志社。
1982年1月,随费孝通师“四访江村”。
1985年当选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
1987年离休,居北京。
1991年10月,随费孝通师访问湘西、鄂西南、川东南地区土家族。
1994年10月,随费孝通师“十七访江村”,11月应邀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潘乃谷、研究员邱泽奇赴湖北、湖南对土家族进行实地调查。
1996年9月,随费孝通师“二十一访江村”。
1999年10月,随费孝通师“二十二访江村”。
2003年12月,作品入选“中国人本”摄影大展。
2007年8月,第一本影集《江村纪事》在上海出版发行。
2007年12月,“江村纪事”系列作品入选第三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特别展单元,获得年度摄影艺术特别贡献奖。
2008年1月,获得首届“摄影之光”基金。
2008年8月,陪伴潘光旦师赴鄂川地区考察土家族情况的日记体影集《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在上海出版发行。
2008年10 月,北京明天艺术中心、《中国摄影》杂志、《艺术世界》杂志共同主办了张祖道摄影六十年回顾展。
2009年5月,作品入选1949—2009中国纪实摄影大展。
2009年8月,影集《刹那——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剪影》在上海出版发行。
2012年5月,获得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2013年9月,获得第 13 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致敬奖。
编辑:黄亚琼
